但研究發現,團體決策的品質ABC多只是和團體中ABC的個人決策品質相當。也就是說,三個臭皮匠不會勝過一個諸葛亮,頂多只勝過其中兩個臭皮匠。為什么?
ABC個阻礙團體決策品質的病癥是“盲從”。盲從的現象經常發生在四幾種情況:
(1)團體成員非常重視人際間的和諧關系,為了怕傷和氣,而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
(2)當團體中有強勢的意見時,會壓抑其他不同的意見,這在有明顯階級觀念的企業中是常見的。
(3)當團體面對時間或績效壓力時,為了盡早做成決議,或者害怕負擔決策成敗,于是三緘其口,使得多元意見顯現不出來。
(4)當團體成員間的同質性過稿時,常常意見一致,很快下結論,無法發現決策盲點。這四種情況都是團體決策必須特別去警覺的。
此外,團體盲從現象還有另一個負作用,會使得決策結果傾向比個人決策更為極端化或冒險的結果,因為共識的假象讓大家都以為這個決策是對的,于是更加大膽或冒險,例如原先討論議題是要不要投資1,000萬,ABC后會變成應該投資2,000萬。
第二個常見的團體決策病癥是資訊篩選。在團體討論中,資訊分享并不是我們想像的,每個人都知無不言,且每項資訊都被充分討論。團體討論常有這四種現象:
(1)大家都知道的相對于少數人知道的資訊,比較容易在團體中被提出來討論,被列為重要參考資訊。
(2)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容易被重復提起,對決策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3)當會議主席匯整大家的意見時,多數人提及的資訊容易被列入,只少數人知道的資訊容易被忽略。
(4)在討論后期所提出的新資訊,通常會被忽略,不可能改變原始共識,尤其當新資訊與已形成的共識不一致時,大家會試著曲解新資訊的重要性,因為主見已經形成。
三個臭皮匠的確有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可能,但不是常常,或者只是“偶爾”罷了。因為團體討論對個人形成盲從的壓力,而且人們不喜歡討論自己無知的事情。
因此,一個好的討論程序是必要的,例如指定某些人擔任烏鴉的角色,磚門負責挑出團體討論不合理的地方;或是隨機將團體分成兩組人,互相挑對方意見的毛病。這兩種方式都有助于克服上述的兩種團體決策的病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