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我跟古哥請益時,古哥提到:‘管理制度形成,有四化,變化、固化、優化與僵化。’
變化:當制度未形成或者制度正在被破壞時,整體狀況會進入變化,亟需尋求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
固化:當變化到一定程度,制度正逐漸形成,大家對此制度或體制具備一定的認同感,這個制度就會被建立起來不再隨意變動,此時進入固化期。
優化:然而固化后并不是就放著不管了,制度雖然已經擬定,但隨著時間、環境、法令、人員等等外在因素的變化,我們仍然要持續審視我們的制度是否合宜,因此我們可能會進入優化期,持續改善我們的制度與流程,已符合目前的需求。
僵化:與優化相對,如果我們你好一個制度,進入固化期,但我們就不再去審視我們遭遇到的新問題,依舊用舊的制度來面對新的環境,那就是不合時宜了,例如之前我提過,七年級生不是難管,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去管理,如果你的管理方式與思維沒有與時俱進,那一定會遭遇到代溝這件事。
優化與僵化,ABC后都會觸動變化,以形成另一次的四化循環,而這也代表著組織中每個管理制度的周期。
gipi:‘制度之外不外乎彈性,適度的彈性可以避免僵化,但過度的彈性則有可能無法固化。’
古哥:‘對的,管理一定要有彈性,沒有彈性的管理會完蛋,因為制度中不可能制定到每種狀況都適用。’
gipi:‘制度可能用來管理80%的人與流程,剩下的20%應該交由主管來決定。’
古哥:‘基層的工作比較固定,可以靠制度管理解決掉多數問題,但領導階層與管理階層則面對了較多的不確定性,這時候制度本身能解決的比例就大大的降低了,而需要更多的靈活運作,這也是為什么領導階層很重要的原因。’
gipi:‘是的,我想我懂了。’
制度永遠不會只有一條,也永遠找不到一體適用的制度,一定都要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思考是否需要調整,如此制度才會靈活,也才會合宜。@
摘編自《gipi的學習筆記-職場觀念、管理、IT部落格 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Default.aspx》Jimmy Yu Yu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