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會責怪自己的脾氣,自己的性格,責怪周圍環境。我們常說“我就是控制不住”、“我又那么做了”。
這樣的事情,常會發生在雙方產生沖突而爭吵時。比如正在吵架的夫妻,他們在暴怒之下失去了控制,這時妻子的手機響了,是朋友打來,令人驚訝的是,妻子用甜美的、平靜的聲音跟朋友愉快地聊天。
幾分鐘后,她告訴朋友正在忙另外一件事,于是掛斷電話,繼續跟丈夫吵。他們失去控制了嗎?根本沒有。他們只是想透過說“我控制不住”來把責任推到某個似乎不可控制的因素上,聲稱“我控制不住”只是推卸責任的藉口而已。
七、我等等看
在生活中,我們為了作出正確的決定,有時需要“等等看”來把握事物的全貌,以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有的人說“我等等看”時,所抱的心態卻是在扮演一個多疑的旁觀者角色。他們不對某個特定工作或某段人際關系給予支持和投入,以此來逃避責任,他們只是想尋找錯誤和缺點。
你知道,當一個人以“找毛病”為出發點,磚注地去找毛病時,他們幾乎總能找到。于是,當事態陷入僵局時,他們會得意地說:“你看看,我早就說過,會發生這樣的事嘛。”
其實,他們很少能遇到滿意的結果,因為他們很少負責任地去投入或給予支持,而把讓事情取得成功看成是“別人的責任”。事實上,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是很想投入的,但是,他們之所以選擇“等等看”,是因為他們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
八、我不知道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我們確實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這是事實。但有的人說“我不知道”,卻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
例如,我出差到外地,由于人生地不熟,向當地人問路時,曾有多次還沒等我說完,對方就說:“我不知道。”很明顯,他不是不知道,而是怕麻煩,才以此為藉口。
當我們不想做某事、不想解決一些問題時,即使我們心里知道,也會說“不知道”來擺脫麻煩。
這種情況在人際關系中也常會發生。例如丈夫說:“我真的不知道她居然會離開我。”他肯定對妻子的離開有所覺察,比如妻子曾說過什么等。當我們不想解決某些問題時,我們會以“我不知道”為藉口來逃避責任。
對于常說“我不知道”的人,可以用NLP中的一個簡單技巧問他們:“假設你知道的話,你會怎么做?”這時你會發現那些剛剛說“我不知道”的人,會告訴你很多可供選擇的答案。
九、沒人告訴過我
常聽到有人這樣抱怨他們的伴侶、同事或合作伙伴:“他沒告訴我,我怎么能知道!”“他從不告訴我他對我所作事情的看法。”“他沒告訴過我,哪些是我應該掌握的東西。”他們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回饋不足。
抱怨回饋不足,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人際關系、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對自己負起責任,所以你應該采取主動,去問你的老板、同事、合作伙伴,主動向他們了解回饋訊息,這是你的責任,而不是別人的責任。
如果你不知道老板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你要主動承擔詢問的責任;如果你不清楚伴侶對你的看法,你要主動承擔詢問的責任。
要與你的老板、伙伴、伴侶頻繁地溝通,及時地、主動地掌握回饋訊息,這是你的責任。要在問題還小時迅速解決,不要等到問題大到無法收拾時才去解決。
從現在開始,要養成這個習慣——主動了解你需要的訊息,而不是坐等結果。
十、我就是這樣
“別人為什么不認真點?”
“這種事為什么落到我頭上?”
“為什么他們要為難我,讓我沒辦法好好做事?”
一個負責任的、有效的問題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 以“什么”和“該如何”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用“為什么”、“什么時候”或“誰”來發問。
? 在問題中包含“我”在內,而不只是包含“他”、“他們”、“你”或“你們”。
? 把問題的中心詞放在動詞上,也就是放在行動上。
符合這些條件的問題有:
“我今天該如何把份內工作做得更好?”
“我能做什么來改善現狀?”
但有些問題雖然符合以上條件,但卻不符合負責任的基本精神,如:
“我該如何來改變你?”
“我該如何來逃避責任?”
“我今天可以怪誰?”
當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快樂和幸福負起責任時,就必須要考慮,如何做才是ABC有效、ABC持久的?ABC有效ABC持久的改變是:由內至外,內外一致。
也就是說從上至下全面關注NLP思考邏輯層次的各個層面——精神、身分、信念/價值觀、能力、行為、環境。本書接下來會對以上各個層面詳細論述。下一章,先從個人的ABC層面——身分開始。@(待續)
摘編自 《你還要躲一輩子嗎?:喚醒沉睡心靈,成就夢想人生》 所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