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到秦國和秦孝公ABC次談完后,因為衛鞅盡說些無關緊要的提議,聽完后秦孝公大怒,拂袖走人,這時候引薦衛鞅的景監頓時氣炸了。
但衛鞅卻對著景監哈哈大笑,氣的景監憤而想趕走商鞅,兩人在見完秦孝公的酒席中有以下場景,景監要衛鞅走人,但衛鞅卻說:“今日功成一半。”
景監不太甘愿的坐下來在聽聽衛鞅有何話要說,衛鞅說這一次的碰面他是故意講些無關緊要的內容,目的是想看看秦孝公識不識貨,藉此決定這個人是否跟自己理念相合。
千里馬也要有伯樂懂得賞識才有機會成為千里馬,那句:“不識劣貨,豈能識得絕世珍奇?",真的太有道理了,以下是該段對話的內容。
衛鞅:“景兄曾扮東方大商進入魏國,想來對商道尚通。請問,今一人懷有絕世珍品,當如何尋找識貨之買主?”
景監:“自當示珍品于買主,對其真實介紹,如實開價。”
衛鞅:“要是買主不識貨呢?”
景監:“繼續等候,或另外尋覓識貨買主。”
衛鞅:“整日懷抱珍奇,沿街叫賣?”
景監:“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不成?”,景監似有不服。
衛鞅:“我有一法,景兄姑妄聽之。”
衛鞅頗為神秘地一笑:“大凡稀世珍奇,絕不可輕易示人。首要大計,在于選擇目光如炬的識貨之人,此所謂貨賣識家也。試探買家之上乘法則,先示劣貨而后出診奇,如此則百不差一。景兄以為如何?”
衛鞅的口吻,是一個老謀深算的商人。景監還在回味之中,喃喃自語:“先示劣貨而后出珍奇?先示劣貨?”
侯贏笑道:“不識劣貨,豈能識得絕世珍奇?鞅兄如此精于商計,佩服。”
衛鞅:“鞅為殷商之后,略通一二,聊做類比,二位見笑。”
這段的意思就是如果買主分辨不出什么是劣品,他哪會知道什么是好貨,因此ABC次衛鞅的目的是要試探看看秦孝公是不是個識貨之人,而依他試驗的結果證實了秦孝公是個真正識貨的人物,因此才說功成一半。
第二次他請景監再找機會跟秦孝公碰面,這次兩人的對談深入到秦國的地理、人文、政治、軍事狀態,秦孝公才真正的認識到眼前人的雄才偉略,并決定任用他。
這段故事其實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伯樂要找千里馬,千里馬也要找自己的伯樂,這就像是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供需兩方,資方持續的在找尋符合自己需求的員工。
而勞方也在找尋符合自己要求的公司,若能碰到兩者間是有共識的,彼此也能各取所需,那其實就是一拍即合。
但有人常說:“千里馬易有,但伯樂難尋。”,這句話其實在職場上有其道理,在職場我們談的伯樂大多是自己的主管或者老板,他們能否提供千里馬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能否提供好的舞臺?能否讓千里馬盡情揮灑?
若不行,那你只是圈養了一百匹具有潛力的千里馬,但他們的表現可能不如一匹真正發揮能力的千里馬。
找尋伯樂有時很靠運氣,但有時更靠努力,在大秦帝國中,衛鞅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機會見秦孝公。
而是他在魏國發表了三篇法家的文章,然后到齊國參加稷下學宮的稷下論戰,并在該次論戰與孟子的論戰中展露頭角,被秦孝公派出的人看到,進而邀請他到秦國,他才有機會見到秦孝公。
另外他也為了提出對秦國整體更有幫助的策略,他走遍大秦各地,親身體驗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與困苦,ABC終才能提出精辟的《強秦九論》,也才有后來的商鞅變法。
這些都是他努力來的,而就等待一個契機,他就躍上了枝頭,當然ABC后他雖然被五馬分尸了,但這是因為他得罪了許多王侯所致,若純就他的成就來說,他是非常成功的。
如果我們還不是千里馬,那就努力讓自己成為千里馬,并主動找尋自己的伯樂,只要能力、時間到位,都有機會展露頭角的。@
摘編自《gipi的學習筆記-職場觀念、管理、IT部落格》Jimmy Yu Yu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