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sys內部研發部門“軟體工程技術實驗室”(多稱為SETLabs)的一大任務,是預測技術演進方向以及其對企業的影響。身兼企業副總與SETLabs的古帕拉(Subu Goparaju),在二○○六年開始感受到企業對共同創新的需求。
數位客戶找上Infosys,希望Infosys協助它們探索新的創新機會,并且加強跟上科技變化的能力。
Infosys執行長,也是前營運長(COO)古帕朗克辛(Kris Gopalakrishnan)即鼓勵SETLabs參與Infosys的業務與配銷流程,以刺激共同創造的想法。古帕拉也在SETLabs內設置創新實驗室,以共同創造為研究重點。
創新實驗室團隊深入探討了共同創造的研究、做法與策略,然后建立一套共同創新模式。
這個模式將企業腦力激蕩與問題解決的核心任務對外開放,超越了個人提案,聚焦在互動交流;超越了功能與流程,聚焦在參與體驗;超越了特定企業的網路,聚焦在擴大共同創造社群。
Infosys相信,采取這項共同創造模式的組織,可以得到更快、更聰明、更便宜、也更有效的創新。
Infosys實現共同創新的模式包含五大支柱。ABC根支柱是取用背景知識與資訊的管道。
下一代的創新主要都發生在不同文化、不同領域、及不同技術的交會處,Infosys認為讓創新者有管道接觸多樣化的技術與知識領域非常重要,因為這么做能刺激對產業趨勢與新興商業模式的洞悉力,而不是局限在單一領域的磚業中。
Infosys發現,當創新者無法得到背景知識與資訊,他們的創新進程將變得緩慢、昂貴、且落后。
通常單一部門或組織不具備如此多樣化的能力,所以必須從其他部門或外界組織(如外界磚家或伙伴)帶進這些能力。
這也是共同創新的第二根支柱:磚家與伙伴的合作網路。事實上,即時獲取與分享知識的情形,很少在組織內出現。
組織內的磚家知識與資訊往往各成系統、從不往來。共同創新的做法,則是延攬更多外部關系人,尤其是那些可以帶入新觀點、分享技術突破、并預見未來趨勢的人。
從世界各地、多樣領域延攬擁有不同才能、興趣與理想的人,共同創造一個整合平臺,可以打破過往的創新窠臼。而這樣一個平臺有賴于技術環境的配合。
共同創新的第三根支柱,是整合的方法與工具。其中包含創新想法生成、模擬與衡量的合作與溝通工具。
這根支柱與其說是特定工具,不如說是維系創新參與經驗的能力,例如,給予創新者取用工具的方便管道,協助他們依當下情況選擇ABC方案等。
第四根支柱是引人入勝的活動與體驗。它包括各式各樣拓展思維的運動,如發散思考、實驗、學習、刺激創意,以及讓創新體驗新鮮有趣的各種做法。
以上四根支柱的組合,將創新行動拓展到組織內外更多人身上。而這四根支柱都圍繞著zhongyang的第五根支柱─一個整合且共同創造的技術平臺。
這個平臺提供各種合作、視覺化、溝通與資訊工具,讓Infosys與客戶能和他們的顧客及關系人,共同創造寶貴的經驗。
比方北美一家大型銀行組織,就曾在二○○八年的衰退期,請Infosys協助加強它的創新能耐。Infosys于是在業務團隊、合作伙伴、顧問與客戶的內部關系人(來自業務與資訊科技部門)間建立了“共同創造討論會”。
這些討論會是現場參與平臺,是客戶與Infosys共創經驗的重心。Infosys會先與客戶見面,就其業務范疇分享相關的新想法、新知識、新洞見與新展望。
當創新的目標確定,客戶、Infosys與其他受邀的參與者,就會利用五柱模型的平臺,開始進行共同創造。
不同的參與者具有不同的權利與角色,Infosys與客戶在參與流程與規則上會先達成共識。Infosys提供工作流程與社交網路等多樣的工具,促進平臺參與者產生富成效且有創意的對話。
當彼此間激蕩出創新想法,Infosys會將這項嶄新技術與服務(如行動銀行)的使用經驗加以視覺化。
Infosys用這個方式為銀行激發了上百個新點子,范圍含括開戶、交易、轉帳與小企業服務的經驗,有些則是給予銀行顧客新的共同創造機會。
例如其中一個點子就是給銀行客戶一個衡量自己財務狀況的指示器,這個指示器會時時追蹤銀行交易,特定情況時(如存款少到一定程度)還會送出提醒。
顧客可以設定提醒信,并利用交易明細調整自己的個人財務指示器。一個點子則是建議銀行設置社交網路,顧客可以邀請家人加入與他們分享資訊,以共同做出財務決定。
另一個相關點子,則是連結共同帳戶與社群成員。比方,父母能透過手機核準孩子的刷卡交易。
至于對企業顧客,一個策略性的點子,則是加強它們提供舊客戶新服務的能力。比方,幫助企管顧問用顧客提供的資料,制作成本報表與費用清單。
這些點子不只有趣,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古帕拉口中“共同創新能力”的成果。他表示,Infosys的目標是與客戶組織及創新參與者,共同創造獨特的參與平臺,繼而協助組織建立適切的資訊科技能力,讓共同創造出的新點子得以實現。@(待續)
摘編自 《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