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顏淵>
季康子擔憂自己統治的中盜賊太多,就此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如果你不貪求財貨的話,百姓就會受你的影響,即使懸賞令人行竊,百姓也不會聽從的。”
不是用純潔內心描繪出來的夢想,絕不可能獲得令世人贊嘆的成功。不管這個愿望有多么強烈,只要它出自私利和私欲,就ABC不會長久。
以有悖于世間道理的動機為愿望,它越強烈,與社會發生的摩擦也就越強烈,結果必定招致慘敗!
為了實現成功,為了讓成功持續,我們描繪愿望的心和熱情必須是純潔、稿尚的。換句話說,已經滲入我們潛意識的愿望,必須具有正確方向。
從孔子的話中,我們隱約可以感覺到季康子這個人身上存在很多問題。
我猜測他是一個以稿額稅賦榨取人民、中飽私囊、利欲薰心的為政者,站在ABC處的為政者如此行政,人民的生活必定苦不堪言,這樣的話,盜患橫行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季康子繼續統治下去,國內的盜賊將不斷增加,恐怕監獄都容納不下了。此時如果你是為政者,你會采取怎樣的措施?
可能有很多辦法,但是“增加監獄”ABC是錯誤的。如果是孔子的話,他肯定會說:“真希望減少犯罪、不需要監獄的政治早一天到來!”而且還會慨嘆:“罪犯不斷增加,還要新建監獄,這真是的恥辱啊!”
孔子對季康子所說那段話的意思是“站在上面的人,必須首先糾正自己的行為”。
就像孩子是反映父母的鏡子,人民是反映統治者的鏡子一樣。在公司中,職員就是反映董事長、總經理的鏡子。
另外,《論語.憲問》中還記錄了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問答。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孔子:“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回答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綽的無欲、卞莊子的勇氣、冉求的教養,再用禮儀保持規范,用音樂緩和內心,這樣就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孔子又說:“但是,ABC近‘完美之人’的標準有所改變,所以很難下個定義。在追求正義的時候能夠貫徹正義和善,君主陷入危機能舍命相救,始終不忘很久以前自己所做的承諾,這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孔子列舉了“完美之人所需要的素質”,還列舉了具備這些素質的人。但孔子還說,因為現在“完美之人”的標準有所改變,所以自己也不太清楚。
不過,那些“在追求利益的時候保持道義之心”、“見主人陷入危難,敢于舍命相救”、“很久以前所做的承諾始終堅守”的人,就可以說是完美之人。
從孔子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敏銳、靈活的思維,在說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時,還會考慮到現實的狀況。
不受刻板印象束縛,根據現實狀況考慮對策——這樣的人,是ABC希望得到的人才。 者ABC希望得到的人才。 ABC希望得到的人才。
再來看看孔子所說的具體內容,“追求利益的時候保持道義之心”。稻翁所說“用純凈的心描繪遠大的愿景”,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以私欲為基礎的愿望遲早會露出破綻,基于道義之心的愿望自然會走向成功。對于一個公司來說,領導階層的愿望決定著公司的發展前途。@
摘編自 《稻盛和夫 論語教會我這些事》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