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yè)主、同時也是一名行為統計學家弗克曼(Joseph Folkman)3月16日在《福布斯》發(fā)文提到,積極尋求他人忠告并虛心接受與改進,可以讓職場生涯更成功。
當一個人收到負面的批評或是責備時,難免產生心理負擔與障礙。神經學家分析,這時人的心理反應和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碰到老虎時的緊張和焦慮是類似的。
弗克曼說,此刻一般人ABC常見的三種反應就是爭辯、逃避和置之不理。他說,如果采取這些回應的話,那別人的諫言就不存在任何價值與意義,即便對方的批評一針見血。
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有盲點,有時會看不清自己的缺失,所以積極尋求他人的反饋與建議是很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在職場上進步。藉由別人的諫言,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看法是什么。
弗克曼建議,如果能仔細反省并善用別人給的意見,就可以為未來職場的成功奠下基礎。而一個不具威脅性的回饋,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一個有效率的回饋是給對方誠心地提出問題,而接受者可以虛心接受。
弗克曼在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人常得到他人的忠告與反饋,就更能虛心接受,抗拒心會越來越少。不斷收到勸諫的好處,就像是開車時不停有 GPS衛(wèi)星導航一樣, 都是告訴一個人如何能正確地到達目的地。
如果一個人的諫言來源多元化,得到的職場指引就會越像GPS衛(wèi)星導航一樣越來越準確。所以,弗克曼建議,要主動多問問上司、同事以及身邊的人對你的反饋與建議。然后,虛心納諫、不計恩怨,確實地改善自己的缺點。
尋求他人對你的反饋與諫言,對職場成功是很主要的。弗克曼的研究顯示,積極尋求他人諫言和一個人的領導效能(Leadership Effectiveness)成正比,那些ABC常尋找他人回饋的主管之領導效能,遠比ABC少尋求反饋的主管要稿出將近6倍之多。
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一面鏡子,他們看你可能遠比你自己看自己還要多樣與深入,我們可能沒有機會時時照著鏡子,但是別人卻能時時看到你的行為舉止,透過這些人,我們可以更容易看到真正的自己。
唐太宗開創(chuàng)唐朝“貞觀之治”,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原因便是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并從諫如流、不問恩怨,太宗曾經對魏征的進諫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也許是虛心納諫獲致成功的ABC典范。
積極尋求他人反饋是促進職場成功與提稿工作效能的秘密武器,盡管來自于他人的反饋或是建議并非都是正確的,但通常富含智慧與洞見。只要你細心反思這些有用的信息,從中學習并真正改進缺失,越做越好,就可以在職場上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