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們班外掃工作是掃學校圍牆外的人行道,
每天早上陪學生們打掃,
都能看到一位母親站在圍牆外,不斷向走進校園裡,正在穿越操場的兒子揮手。
這學期我們班外掃工作是掃學校圍牆外的人行道,
每天早上陪學生們打掃,
都能看到一位母親站在圍牆外,不斷向走進校園裡,正在穿越操場的兒子揮手。
這看起來也許是個溫馨的畫面。這孩子是低年級的學生,臉上的生澀應該只是新生。
圍牆外的母親不斷笑臉揮別,拎著早餐與奶茶正在穿越過操場上的兒子也不斷回頭笑盈盈,
對著媽媽一次又一次的揮手,走兩步,回頭再佇足,再揮手。走兩步,再佇足,回頭再揮手,
佇足,揮手,佇足,揮手。
直到走過了操場進入了教室區,母親看不見兒子,兒子望不見母親,
才結束每天都要來一回的操場相送。
此時,七點50分的早自修鐘聲,早已敲響。
我原本以為這位母親應該住在學區外,
距離的遙遠讓這孩子總要打完掃地鐘聲之后才能到校。
開車或是騎車接送,母親為忙碌的上班族一別可能要到晚上才能與孩子相見。
所以依依不捨,所以姍姍來遲。
其實不然,母親送別孩子之后,兩秒鐘穿越了馬路,家就在校門的對面,八公尺之遙。
母親蓬鬆的亂髮,尚未換掉的睡衣,說明了他的一天應該還沒正式開始,
以睡眼惺忪閒散的面對這個早晨八點的世界,但是,孩子呢?
學校上學遲到時間為7點35分,對于低年級孩子通融為7點40分。
孩子進到教室之后,要抄寫聯絡簿,收作業,忙碌的學習生活即刻開始。
對我們成年人而言幾字的聯絡簿事項,
對學齡孩子卻需要十幾分鐘的抄寫時間。
緊接著7點50分晨光時間,故事或捏塑課或是各種彈性課程學習,接續開始。
"50分了,小朋友把功課交過來。"低年級的導師說。
五十分才踏進教室的孩子,該用甚麼心情對待如常的落后?
假設感激上天賜給孩子敏捷的手腳,迅速兩分鐘用潦草的字跡,完成同儕十分鐘從容完成的聯絡簿。
"八點了,桌上東西收起來。"導師又說。
好不容易繳交功課作業的孩子,又得急忙將早餐收入抽屜。
飢腸轆轆何以認真學習?
不知道這位母親輕鬆吃早餐的時候,是否有想到貴子尚在空腹之中?
早自修結束,5分鐘休息就要上ABC節課。
這五分鐘這孩子是該選擇上廁所,還是吃早餐,還是被盡責的導師要求重抄聯絡簿?
實在不難想像外掃區被丟在角落的蛋餅,漢堡,煎餃,牛奶,吐司,麵包,炒麵與三明治來自何方。
這位母親的愛,明白也真摯。
盼望孩子多睡十分鐘,多些休息,孩子們沉睡的臉散著多幸福的氣味啊!
所以這十分鐘的母愛,
讓孩子深陷遲到,敷衍隨便,潦草,責備,挫折,飢餓,浪費,每一天!
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盼望他獨立懂事,學習盡力,勇敢認真。
但是這座校門的入口,是光明富有希望,
還是啟蒙教育的起跑點,在他們慣性遲到的習慣中,已經落人千里無處追。
孩子的未來不知道會跑向哪,但是準時把孩子送到起跑點上,
是我們為人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
瀏覽完整文章
您可能有興趣:
要孩子為自己負責之前,先教會他負責--
與家長溝通孩子學習情形。
師:"孩子雖然待人熱情,但是學習還需要再自我要求,常常功課只有寫而已,沒有盡力,十分可惜!希望媽媽能多提醒孩子。"
母:"喔?我想他也六年級了,應該為自己負責。他也不要我一直管他,管他他也生氣。"
母親的語氣中滿是瀟灑,讓提出這樣建議的老師顯得拘謹小氣。
如果我在班親會班級經營說明的時候說,
"親愛的家長,貴子弟升上六年級了,應該為自己負責,為了不要讓孩子討厭我,所以現在我教我應該教的,至于學習表現,就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吧!"
不知道臺下親職教育伙伴是會響起如雷掌聲,還是為我按個讚?
兒童身心發展從"他律"會經由教養學習,社會化,自我期許等過程,漸漸轉為"自律",
父母與師長的
角色,也從主導,雙手緊握不能放,試著讓寶寶自己行動,從旁協助默默觀察,
慢慢放手,ABC后再三確定孩子體健羽豐,讓孩子飛翔自己的湛藍天空。
還記得咪咪一歲時,咪爸與我的一段對話。
"我們咪咪會自己收玩具了,有些事能為自己負責了。"說夢話的咪媽手舞足蹈。
"負責?尿布是我換的,飯是我喂的,爬上爬下還要我抱哩,負責什麼阿?"
咪爸一句話立刻打醒我的春秋大夢。
孩子為自己負責,是每位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盼望。
但是這盼望卻不是像六歲國小入學,十二歲畢業一般,時間到了就能結出的纍纍果實。
自我要求,自我期許,乃至于理解自我價值,做出自律的決定,為自己負責,
是需要父母不間斷的愛與帶領,不同時期老師叮嚀與提醒,
孩子在一次次做的不夠好,甚至大大小小的嘗試錯誤中,
理解負責之后帶來的甜美的成果,感受一次次自我要求之后,受人尊重的帶來的榮譽感與尊嚴。
覺察當自己自律,父母老師以自己為榮為傲的無上快樂。
當然,也需要經歷自己敷衍潦草所帶來的惡果,像是家人的失望與處罰,也可能是師長的生氣與責備。
這都不是一次兩次,一年兩年可以達成的目標。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跌跌撞撞,不可能一帆風順。
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我們為他鼓掌喝采。
當他忘了我們的期待時,殷殷叮嚀。
用代幣制度,希望能夠不斷增強學生好的行為,藉由好習慣的培養與增強,內化為學生對自己的期許。
調整教學策略,修改教養路線,時時反省,刻刻評估,這不一直都是社會期待的教學者角色?
孩子做得好,我們暗自開心,卻不敢轉身,依然緊緊看顧。
孩子做得不好,我們調整策略,是罵?還是溫情喊話?
哪個方法可以讓尚未長成的生命,莫忘父母師長之心,
做出讓他與我們都能不枉青春,不枉生命的決定。
依學生家長的"負責"理論:
低年級的孩子應該學會整理自己的位置與書包,
如果四年級的孩子沒有這能力,教學者是應該快快再引導。
還是讓孩子"負責",物品隨處灑落?
稿年級的孩子,會把字寫好,
如果學生沒有做到自我要求,教學者是與孩子一起設置目標與處罰。
還是讓他"負責",有寫就好?
我一點都不否認六年級的孩子能為自己負責。
就在我平凡再不過的教室裡,有許多的孩子,雖然沒有出生富貴,沒有家財萬貫,沒有天賦異稟,
但是在良好的家教中,他們認真寫好每個字,仔細算每個題目,珍惜學習的機會,為自己負責。
我敬佩他們的父母,我相信這12年的教養并不容易,
但是現在已經能窺見孩子生命中初綻的生命花蕊,很香很美。
但是如果您的孩子,12歲了沒有開出這樣的花蕊,
您不但沒
思維是否是您的看顧不足,造成與同儕的身心發展落差,
反倒打著"負責"的旗幟,用一種虛若寬厚,實則失職敷衍的言語與態度,
讓您麼孩子在學習路上不斷沉淪,
就算只是個小小老師的我,對貴子弟有力挽狂瀾之愿,也難有力挽狂瀾之力吧!
如果您天天都在語焉不詳,漏字連連,字跡潦草隨便的連絡簿小記旁瀟灑簽上您以示"負責"的大名,
(或者是瀟灑的不簽名)
我們大概也只能用這樣的"負責"程度,來
執行服膺我們"負責"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