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對身體的影響會視乎酒量、酒精濃度、飲酒的速度、是否空腹飲用及搭配的食物等。 若較少飲酒的人士,在一般情況下,飲用兩至三杯酒便會醉。而經常飲酒的,肝臟會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可將酒精更快分解及排走。一般人平均來說,每小時可排走一杯酒的份量。而飲酒的速度亦必須注意,千杯不醉者也須慢慢地飲用,讓肝臟有足夠時間排走毒素。
空腹飲酒時,酒精便會被腸胃迅速吸收,然而飲酒前食用一些油膩的食品,如牛油、芝士或火腿等,可減慢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讓腸胃內的酵素化解酒精。而市面上一些售賣的解酒丸,只是減慢腸胃吸收酒精的速度,并不能「解醉」。
飲酒量力而為
當飲用過量酒精時,如每 100 毫升血液內含 50 毫克酒精(香港法律視為酒駕的下限濃度),便會出現醉酒情況,醉酒者會開始不能自我控制,部分人會出現嘔吐或眼睏等徵狀。而飲用過多酒精會出現中毒,中毒是指外來化合物足以令身體造成損傷。酒精中毒分為急性及慢性,過量飲用使身體中樞神經急性中毒,身體會出現暈眩、嘔吐、動作不協調、降低血壓、呼吸困難,甚至不省人事。慢性中毒是指長期飲用酒精(一般是指飲用超過十年以上),而導致腦部退化、行路不穩、手震及肝臟硬化,甚至可引致癌癥。
市民飲用酒類飲品時,必須量力而為,應淺嘗及慢慢飲用,身邊的友人亦可留意大家的狀況,如發現友人酒醉后,輕微的可送回家休息。嚴重的例如不省人事的,應立即送往急癥室。
曾有個案在內地飲酒后,睡了一覺便駕車回港,卻在途中遇上交通意外。不少人會誤解休息過后便會回復狀態,但如上所述,酒精須經肝臟分解及排走,而每小時只可排走約一杯的份量,大量飲酒,睡了一覺五六小時后,體內可能還存有超標的酒精,其鎮靜及麻醉功能仍然影響腦部及神經。人在受酒精影響期間駕車或操作機器,則十分危險。
為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香港已訂立酒后駕駛的法例,駕駛者體內每100毫升的血液內含有50毫克酒精,每100毫升呼氣內含22微克酒精便稱為醉駕。普遍來說,飲用二、三罐啤酒的份量已可能造成醉駕,警方會要求駕駛人士進行俗稱吹波波的檢查呼氣測試。如檢查呼氣測試報告顯示駕駛者體內的酒精濃度超過法定限制,則必須另外到警署或醫院進行呼氣、血液或尿液檢驗。內地亦有相關法例,但條例有所不同,駕駛者體內每100毫升的血液內含有20毫克酒精,即一罐啤酒的份量便屬酒駕,到內地工作的人士便要留意。
除了酒精外,服用任何精神藥物或軟性毒品均不能操作機械和駕駛,藥物會令人有睡意,影響控制能力。醫管局提供的藥物包裝上均有標籤提示,市民可于服用藥物前留意藥物的影響。
至于軟性毒品,對身體可造成嚴重的傷害。市民在派對上會較平日有更多機會遇到,如香港常見毒品有俗稱「K仔」的氯胺酮,吸食這類毒品會令服用者感到神志不清,及有一些快感,但如服用過多會令呼吸困難甚至引致停頓。
慎防毒品陷阱
另一種毒品「迷姦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無嗅的液體,若混入飲品很難分辨,服用后會失去幾小時的知覺,事后也沒有那段時間的記憶。據資料數據顯示,每年圣誕節后的終止懷孕個案較多,因此女士們在派對上更要警醒及慎防。
魚生、生蠔及海產是在圣誕派對或歡聚常見的食物, 但進食時必須留意。根據香港統計數字顯示,九成食物中毒個案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引起,常感染于魚生、生蠔及海產內,食用后會出現肚屙、嘔吐、肚痛等徵狀,嚴重時更會出現屙血及發燒,市民如有徵狀應盡快求醫。
食用一些不新鮮的食物如鯖魚及吞拿魚會出現鯖魚綜合癥。鯖魚及吞拿魚內含大量胺基酸,當魚類發霉時或長期置于室溫時,在魚腸內或魚皮上的細菌會將魚肉內的胺基酸轉化為組織胺,食用后身體會像被蜜蜂螫針般的反應,令身體出紅疹、痕癢、氣速、血壓降低及口部痲痹等徵狀。曾有市民在酒店食用製備多時的吞拿魚三文治后,身體嚴重中毒,需要入深切治療部治療。
長期病患也要防「毒」
食物的特性不同,部分食物并不適合長期病患人士進食,一旦誤食,后果不堪設想。長期需要洗腎的病人,切勿食用楊桃,食用后可引起不停打嗝,甚至引發俗稱「發羊吊」的癲癇。服用薄血丸的病人,謹記切勿食用柚子類食品,以免擾亂藥物效用,嚴重的甚至會流血不止。而糖尿病人及zhongyang肥胖癥人士應減少進食含稿糖量的食物。另外,痛風癥病人應避免食用內臟、海鮮、菇類及飲酒,否則痛風癥便會發作。
食得太多太滯不宜,而一些食物進食太多亦會中毒,例如白果(銀杏)內含毒素,成年人食用超過五十粒以上的白果,會導致肚屙、嘔吐、肚痛或抽搐,生食白果更易引起中毒,小孩生吃五粒已經可以中毒。
撰文︰劉飛龍醫生
醫院管理局香港中毒諮詢中心部門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