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項研究的結論我極為喜歡,因為那是我心中的愿望,但說來慚塊,我是個不知道如何向孩子“示愛”的人,有時勉為其難的說句“我愛你”,都會覺得“肉麻”。我知道這種想法似乎有些阿Q,但又沒有辦突破傳統設下的藩籬。你說,我該如何是好?
*觀念交流道
心理學家開玩笑表示:中國人是ABC不懂得“愛”的民族,言下之意,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示愛,似乎頗為不易。尤其要一個威稿權重的父母,輕聲的向孩子說句“我愛你”,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不只你這樣,就連我這種人稱“親職教育磚家”的人,也常碰到如此的難題。
憑良心說,我在這方面確實花了不少心思,也有些經驗可以供你參考。
譬如說:極端含蓄的父母,不妨考慮將愛意隱藏在兒童故事中,創造一個以孩子為“主角”的英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盡量加些跟英雄兒子、女兒講的貼心話,像:“小杰的爸爸說,小杰是他ABCABC的兒子,他以擁有這樣的孩子為榮。”“其實小杰的爸爸,是因為擔心小杰開瓦斯爐會發生危險,才主動去幫他的忙。”
透過一則則不著痕跡的故事,孩子很容易了解父母想說的“貼心話”。
逐漸有點默契之后,便可試著和他討論一個“我愛你”的暗號,譬如,雙手合掌,單指摸頭發,或拉拉衣角等動作。
假如更有創意的話,還可以與孩子玩尋寶或走迷津的游戲,在迷津的終點站,擺一張親筆寫的“我愛你”、“你是我心中的寶貝”,或“爸、媽不能沒有你”,別小看這幾個字哦!效果可是相當良好咧!
當然也可以把你的愛意編成兒歌,唱給孩子聽,或在出差時,寄張當地的風景明信片、書簽、或小禮物回家,表達身在外地,心系家園的情懷。
就寢前,更別忘了,以“愛的手勢”感謝他一天的乖巧與合作,例如,自己收拾玩具,幫媽媽洗碗、清理書房等。
這些方式,不難吧!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