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我一直都在替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進行有關子女教養問題的研究計劃。這些計劃調查了父母的教養方法,對教養方法的信心,教養的相關知識,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因應方式,以及社區與福利組織提供的教養課程等。
有一點可能會讓你感到比較安慰,那就是這些研究(以及在這之前的許多研究)的結果均發現,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并不是憑直覺就可以擁有的能力;事實上,教養孩子對很多父母來說都是很困難,而且很吃力的事。大部分父母都很需要鼓勵與資訊來幫助他們把孩子教得更好。事實上,父母可以培養出教養孩子的能力,也能學習更有效的教養方式與對策。
同時,我也負責許多研究學生的計劃。每次當我要學生告訴我,為什么某個老師特別能激發出他們的ABC成績時,學生總是告訴我說,那是因為某個老師喜歡并尊重他們,因此他們也愿意喜歡并尊重老師作為回報。這些學生對有關父母方面的答案也是如此。
此外我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老師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可以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因為他們是應付孩子的老手,懂得如何激勵孩子,并讓孩子做些原來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我特別注意到那些懂得如何吸引學生念書的老師,當我近距離觀察他們是怎么做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首要任務,便是花時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ABC后,我也做了不少關于青少年從中學進入大學后的各種轉變、訓練與受雇過程。我特別注意到那些處于“危險邊緣”,曾經被學校退學,或被社福團體帶回學校念書后才回到正軌的學生。在我與青少年輔導員的交談經驗中,我發現支持這些輔導員成功度過難關的關鍵,就在于他們把焦點放在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關系。
我從上百筆研究老師、父母、青少年輔導、父母教養計劃工作者、心理學家與心理顧問的資料里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若是親子關系良好,問題就已解決一半。
許多研究結果,也已證實了上述的說法,亦即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績,會受到父母的態度、期待、及親子關系好壞的影響。若是父母對孩子越少約束,越多支持,會讓孩子更愿意自動自發念書,也越不容易讓老師認為他們有學習方面的問題。事實上,研究亦顯示親子關系的品質也會影響到師生關系。
我要再次提醒你,即使你的親子關系只改善了一點點,還是會讓你跟孩子都感到快樂許多。一點點親子關系的改變,能讓孩子對課業有所堅持,直到他們發現更多學習的可能性,遇到能激發他們學習熱情的重要人士,突然發現自己對某個科目特別有參與感,或是能完成過去無法完成的學業;若是親子關系沒有任何改變,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改善親子關系是建立孩子札實的學習動機與成就的良好開端。
本章我們會討論到三種教養方式:權威型、獨裁型與放任型,而我們認為權威型是比較好的教養方式。然后我將據此提出五種能反應良好親子關系的特質,雖然這五種特質可能只是上百種良好親子關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有個研究是調查父母認為什么是教養過程中ABC困難的事,結果得到兩個不同的答案。ABC個答案是他們缺乏教養孩子的相關知識,第二個答案則是根據ABC個答案而來的,就是他們欠缺教養孩子的自信心。根據我另一個研究發現,若是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越有信心,就越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越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摘自:《激勵孩子快樂學習》 新手父母出版提供@(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