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孩子自信心的缺乏,很多是由家庭因素造成,尤其是父母支持的缺失。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很難成為(leader),而自信心建立的ABC步是溝通的能力。
她說,通常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有效程度影響到他們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作為華人的家長,很多時候采用“壓制”的方式教育子女,不注意傾聽子女的表述,有時還斥責甚至打罵孩子。不同于西方人,對子女采取積極、開放、鼓勵和贊揚的教育方式,從小培養社交和表達的能力。孩子在家里溝通不好,影響其在學校的溝通能力,與朋友沒有共同的話題,受到冷落。
另外,孩子的組織與溝通能力也表現在其行為與態度上﹕正確的行為、舉止、態度有助于友誼的建立。比如說,贊美他人的優點。有的家長,不經常贊美子女的長處,使孩子也不習慣于贊揚朋友和伙伴的優點,這是溝通能力的缺失。華人,在美國作為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與西裔比較),更應該給兒童付出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子女在美國獲得成功。溝通能力差的小孩,態度往往也不是很認真,上進心也不會太強。同時她還強調,對于男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得到父親或其他男性家長的愛,對他將來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對于表達技巧的提稿,她建議從家庭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做起,增強語言能力。特別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對他人有包容的心態,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盡量讓孩子有在家中表達的機會,并鼓勵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外面才能開心。
朱若愚還現場讓聽眾“演練”家庭中的交流情景,并指出缺點和改進方法。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