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期刊登在《異常兒童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倘若父母親對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施以“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反使孩子易感到焦慮彷徨;反之,對于自律性良好的孩子,如果不讓他擁有較多的自主權,也較易出現負面的情緒感受。
此報告的共同研究人員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蕾桂(Liliana Lengua)表示,如果母親采取適合孩子個性的管教方式,孩子出現焦慮不安情緒的機率,比采取不適合管教方式者,降低了一半。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為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校區附近的214對母子,孩子們是三到五年級的小學生,平均年齡9歲。研究人員連續三年,每年一次拜訪這些家庭,調查母親的管教方式,并藉由孩子所填寫回答的問卷答案,用以衡量并評估孩子的個性發展特征以及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的機率。
研究人員特別觀察母親給予孩子的獨立自主空間。例如母親對待孩子態度之熱切或冷淡程度,以及母子對話時,母親容許孩子主導發言權多寡等等。另外,研究人員也要觀察孩子們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不過,研究者坦言說,此份研究也存在了某些不足之處,包括從這些接受調查的家庭中,有父親參與接受調查的只占40%,很多是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所以研究主要是偏重在母子的互動關系上;另外,那些適應母親管教方式良好的孩子,是否在課堂上或游樂場上也同樣適應良好,也未加以探討。
那么,如何能找到ABC適合孩子的管教方式呢?蕾桂教授表示,身為父母的你不要以為很了解你的孩子了,ABC再仔細的觀察你的孩子,看看他們是否能夠控制自己情緒,不意氣用事?面對不想做的事物,是否會設法盡力做好?當心情不好時,是否不牽怒他人,口出惡言?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管教孩子大可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能就要采取“恩威并濟”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明確的規范與目標,并嚴格實行,而且要越早開始越好,從4~6歲的幼兒時期,就可提早加以引導規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