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理財自信心》(Raising Financially Confident Kids)作者亨特(Mary Hunt)向《福布斯》雜志表示,“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注意禮貌、安全和文化知識等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很多時候,父母們忽略了ABC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頭腦。”她表示,教會孩子理財就像教會孩子說話一樣,父母需要告訴孩子金錢的價值、制定零用錢規則、教會他們有責任地花費、并且在生活中慢慢教給孩子理財相關的新概念,這樣就給了讓孩子根和翅膀,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生存和壯大。
給孩子的ABC課:金錢的價值
從孩子出生就要為他/她樹立良好的理財行為模式,并且要常常和孩子冷靜地談論金錢。父母首先需要告訴孩子的就是,金錢具有價值,當你花掉后就沒了。亨利表示,和孩子一起時,父母ABC使用現金而不是信用卡或借記卡。現金是可見的、容易理解的,而信用卡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很復雜,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是張有魔力的卡,可以給你任何想要的東西,因此會很難理解花錢的概念。
另外一個重要的談話就是告訴孩子“必須的開銷”和“只是為了樂趣的開銷”之間的區別。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不應該透支,一個好辦法就是不要滿足孩子每個花錢的要求,這樣可以防止過多“只是為了樂趣的開銷”。但是,也不要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買不起”這樣的話,否則孩子會認為“我們很窮”,因而過度擔憂。
制定零用錢規則
雖然對很多父母而言零用錢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但亨特認為給孩子零用錢是讓他們學會理財的ABC方法之一。她建議,從孩子6歲時起,按年齡大小來發零用錢,例如6歲時每周給6美元,15歲時每周給15美元。而零用錢的頻率也要隨著年齡變化,6歲至9歲每周一次,9至13歲兩周一次,13至19歲每月一次。這樣一來, 孩子也將不斷面臨理財挑戰,才會想辦法讓手中的零用錢不被馬上花掉。
教會孩子責任感
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首先,要向孩子解釋,房子、汽車、食物和水電費都是父母付錢才得到的。其次,教育孩子考慮零用錢的支出和管理。亨特建議把錢分為4份:40%的零用錢用于開銷;40%用于短期儲蓄,比如為了購買新的自行車;10%用于長期儲蓄,比如上大學或買車;10%用于慈善捐贈。如果孩子年齡還小,可以在存錢罐上貼標簽來區分。當孩子長大后,父母可為他們開設不同花銷類別的銀行賬戶。
當孩子錢比較多后,就要教會他們如何做出選擇并承擔后果。換而言之,這是孩子自己的錢,他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他們在ABC周就花光了一個月的零用錢,這很糟糕,但不要借錢給他們。零用錢的目的就是教孩子如何存錢去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只有體驗糟糕的后果,才能學會在今后如何作出明智的選擇。
生活中充滿教學機會
家庭雜務是教孩子如何理財的好機會。去超市時帶上孩子,讓他們懂得如何計劃、如何找到便宜實惠商品。把孩子帶到商店,讓他們拿著購物單,教給他們有目的購物的概念。告訴他們不同的定價結構和品牌。不過,不要過于頻繁地帶孩子去商店,因為這可能會助長孩子的消費主義觀念和沖動購物行為。
此外,銀行是另一個極好的實地考察場所。把孩子帶到銀行,向他們展示銀行的運作模式。讓他們看父母存錢,或者鼓勵孩子向銀行經理提問題。亨特表示,孩子10歲就可有個儲蓄賬戶,要向他們傳授利率的概念,并教他們在網上管理賬戶。等他們長大后,就需要活期存款賬戶和借記卡了。
生活中隨時都有教學機會。開辦信用卡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延期支付、如何保證收支平衡和付息等;當孩子拿到ABC張薪水支票時,教他們稅收概念;在找公寓或買房時,讓孩子理解什么是房貸。
亨利表示,“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要不斷教他們新的、復雜的概念,他們會領會。父母的職責就是給孩子根和翅膀,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生存和壯大。”
(責任編輯: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