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late網站的一篇評論,蔡美兒的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本半開玩笑的回憶錄。書中,她記載了與白人丈夫一起養育兩位女兒的經歷,其中包括每天強迫她們練樂器數小時、禁止某幾種課外活動、禁絕社交活動及在女兒未能滿足她的期望時懲罰和羞辱她。女兒漸漸長大后,蔡美兒也變得緩和。她也承認,她有幾次可能做錯了。但不管怎樣,這位耶魯教授媽媽的故事似乎證實了亞洲家長既強硬又要求稿,但經常能培養出奇才。
蔡美兒的書剛剛上架,就引起了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人類發展和家庭科學副教授金洙英(Su Yeong Kim)的關注。通過對舊金山灣區300個華裔家庭的追蹤調查,她研究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的關系。
金洙英的調查分三個階段,長達八年。參與調查的家長大部分都出生于香港或中國南方,教育水平比較低,收入中位數在三萬到四萬五千美元之間。75%參與調查的孩子在美國出生。這項研究還控制了社會經濟狀況和其它可能干擾結果的因素。
金洙英說,當學者們比較白人父母和亞裔父母時,總是認為亞裔家長控制欲較強但是對孩子關懷不夠,所以亞裔父母更容易被歸類為磚制類型。但是,亞裔孩子在學校里卻比白人孩子成績好。這導致了所謂的“成就/調節悖論”,即以外部標準來比較亞裔孩子表現優異,但在內心深處卻感覺撕裂。
不管蔡美兒的書如何增深了華裔美長育兒的大眾形象,金洙英的分析表明,華裔父母中的虎爸虎媽要少于支持型父母,但是同隨和型父母數量相若。嚴厲型華裔父母數量ABC少。
金洙英還衡量了每種類型的后果。支持型父母的孩子在教育成就、家庭職責、學業壓力、憂郁癥狀和親子隔閡等方面表現ABCABC。教育成就和學識來自硬數據,而其它幾項指標是學術界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被公認較可靠,但實際上比較主觀。
隨和型家長子女的成果居次。虎爸虎媽的孩子感覺和他們的父母更疏離,憂郁癥狀也更多。他們的課業成績(GPA)也較低,學業壓力也更大。
雖然蔡美兒用她自己的孩子做例子說明自己的教育方法很成功,金洙英稱,其數據顯示虎爸虎媽的教育方法適得其反:虎媽式育兒不會給孩子帶來超凡的效果。
(責任編輯:畢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