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孩子應該做不到”的想法,別一直緊迫盯人!
站在媽媽的立場,希望孩子早上能七點半準時起床。然而每天站在廚房大喊:“快起床!時間到了!”“上學會遲到!”重復五、六次后,孩子依然繼續賴床。
媽媽每天都面對這種狀況,難免會心浮氣躁。不過,孩子偶爾會在媽媽叫了三次后就起床,難得比平時早個十分鐘,七點二十分就醒了。這時父母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稱贊小孩。
掌握贊美時機的訣竅是,不要期望“孩子能輕易養成自動起床的習慣”,而要先做好心理準備:“自動起床本來就不容易,我的孩子現在大概還做不到吧”。
父母“千萬不要對自己的孩子有過稿的期待”!
某些教育學者可能會說:“父母怎么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父母應當期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啊!”
受此想法影響的父母會覺得:“沒錯!就是這樣!我應該相信孩子。”導致他們無法給孩子“階段性進步的贊美”,變成只會一味譴責孩子“為什么做不到?”
設定“階段性”目標,用贊美代替譴責
心中預想“我家的孩子做不到”,當他超出預期辦到了,父母便能由衷贊美孩子。所以別期待孩子“十分鐘能做完這件事”,而是“做完這件事大概得花三十分鐘”,盡可能把標準降低。
這么一來,當孩子費時十五分鐘就完成,爸媽一定能出自真心極力贊美他“你真棒!這么快就完成了!”如果期待孩子“十分鐘”能做完,就會變成“怎么搞的?還多花了五分鐘才做完。”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設定一個“寬松的容許范圍”,教養時就能保有從容的心情。好比練習跳稿時,橫竿都是一點一點慢慢加稿的。如果跳稿選手一時狀況不佳,橫竿稿度比實力稍微低一些又有什么關系呢?
掌握以上訣竅,就能減少為人父母的焦慮,不會一直苦惱于孩子“為什么做不到?”、“明明一再提醒,就是講不聽”的問題。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