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報導中稱,缺乏做家務的經驗會讓孩子變得相對較沒有責任感。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做家務呢?磚家提出以下建議:
孩子喜歡模仿,家長教孩子某種家務技能時先給孩子一個示范,這時父母的耐心很重要,即使孩子犯錯或者忘記某個步驟,都不要批評怪責他,直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
英國爸爸查理,兒子今年10歲,他不但會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還會修理家里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得頭頭是道。
愛做家務的孩子更有責任感。(Fotolia)
兒子ABC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查理正在洗碗,感到好奇。于是查理把兒子抱到洗碗池上。兒子馬上跳進洗碗池里干了起來。一會兒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查理沒有責怪他更沒有制止他,只是站在旁邊看著兒子。漸漸地,兒子開始不耐煩了,滿身污漬、涼水……他開始求助爸爸。查理把他抱出來,給他換了干凈衣服,然后,讓兒子看著自己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
接著,查理把兒子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兒子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查理又教他把碗洗干凈的方法,兒子做得也越來越好了……
曾出過8本暢銷書的美國育兒磚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了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
9-24個月: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刷牙、澆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喂寵物、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后自己把碗盤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學會準備餐桌,飯后幫忙把所有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準備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并且學會收拾房間的技能;
7-12歲:學會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擦地,清理洗手間,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
13歲以上: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臺,修剪草坪等。
父母不必追求細致的完美,對孩子來說,積極參與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如果孩子擦桌子不夠干凈,或者擺放碗筷時不小心打破飯碗,都不要責罵孩子。批評很容易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甚至會降低與他人合作的意愿。**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