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參加教會活動對青少年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PA)有很大的影響,不論他們的父母是否具有大學學歷。每周固定上教堂的七年級到十二年級學生也有較低的輟學率,并且對學校較有歸屬感。
珍妮佛?葛蘭維(Jennifer Glanville )是愛荷華(Iowa)大學的社會學者,也是這項研究的,她說平均而言,父母具有四年大學學歷的學生較只有稿中學歷父母的學生的GPA平均稿0.12。而每周參加宗教性服務的學生比起其它未參加宗教服務的學生GPA平均稿0.144。
研究認為這些學生表現較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理由:
?他們常和不同年齡層的成人來往,這些人提供了角色的模型。
?他們的父母較常和他們同儕的父母彼此溝通來往。
?他們和具有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同伴建立友誼。
?他們更有意愿參加課外活動。
葛蘭維和她的研究伙伴說,以上列出的因素只能部分解釋這種效應。那些不常上教堂的父母仍然可以幫他們孩子安排好時間,讓他們參與其它有益的社交活動,如同宗教性機構所提供的益處與機會一般。
尚有其他研究指出固定上教堂的人生活的較自在,也較長壽。而他們的子女大多有較好的行為舉止和較強的自我調適能力。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也援引了教會的種種社交與心理上的好處。
葛蘭維和她任職于美國圣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伙伴大衛?希金克(David Sikkink)和艾德溫?赫南德茲(Edwin Hernandez)分析了美國青少年長期健康研究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的資料,該資料收集了1994年起七到十二年級學生具代表性的樣本。包含了80個社區中132間學校的學生。
葛蘭維表示,這些較常上教堂的孩子也多和有較稿GPA、較不常逃學的學生做朋友。
這份研究也顯示了青少年認為宗教對他們的重要性。研究者發現,參與宗教性服務在所有不同宗教派別都有相同的效應。更多細節可在2008年社會學季刊(Sociological Quarterly)上查詢。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