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LiveScience報導,自1960年起,探討親子關系與日后幸福生活的研究就不曾中斷,然結論總是分歧;如今,在學者針對69份研究,約有6000名孩童參與的實驗進行分析后,結果證實,學齡孩童的偏差行為與其早期家庭生活中的親子依附關系(parent-child attachment)具有相關性。
親子依附關系
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研究學者帕斯柯?菲朗(Posco Fearon)表示,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時,會以自己的方法尋求慰藉及支持,這種方式就是所謂親子依附關系。
舉例來說,嬰兒在害怕或不適的情況下,會用嚎哭或生氣來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或褓姆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個安全堡壘,具有調整情緒及恢復自信的功能,讓他們能重新面對這個不熟悉的新世界。
研究指出,不穩固的依附關系有二種類型:一是焦慮躲避型,有些孩童在二歲時會隱藏焦慮且自己面對,不向父母尋求慰藉;錯亂型(disorganized)依附的嬰兒則在想要與不想要父母的難題中打轉,無法確定是否需要或如何需要父母慰藉而因此矛盾。例如,他們常會朝父母直奔過去,但卻在觸及父母前止步。
菲朗表示,受虐兒與被忽視的孩童通常表現出錯亂型依附;而父母教養強調獨立者易成為焦慮躲避型。若父母教養方式特別嚴格或前后不一致,也會引起這兩種不穩固的依附關系。
男女大不同
性別在依附關系中影響巨大。每個孩童在某些時候都會具侵略性,但依附關系不穩固的男孩特別可能用腳踢人、唱反調或具破壞性;然而,女孩的行為較不野蠻,不論她們與父母的關系如何。
菲朗說,男孩較常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界線,也因如此,良好的親子關系對男孩日后的影響比女孩要大。
但這并不表示,不良的親子關系對女孩不會造成影響。男孩易將焦慮外顯,女孩則會隱藏情感,日后可能導致憂郁癥、自閉癥及會對社會恐懼,只敢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貧富無差距 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也發現,如果父母教養方式不佳,不論家庭貧窮或富裕,孩子都可能變成小流氓。然而,先前研究顯示,若家庭極度困苦,“赤貧”將是日后導致侵略性行為的危險因子。
雖然孩童自帶的先天性格可能影響親子依附關系的發展,家庭環境所扮演的角色則更加重要。菲朗表示,這并不能全然歸罪于父母,很多原因致使父母無法提供一個和諧溫暖的環境,有時父母也面臨許多難關。
菲朗建議,現今社會應提供父母更多支援,幫助他們磚心教養孩子。若父母能夠多費心思改善親子關系,即使孩子已脫離嬰兒期,對孩子都是有益無害。
研究刊登在三/四月份的《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