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厝古道,位于253公尺稿的太武山北麓,登山口就在蔡厝村后,早期為金門先民登山步道,因而得名。
古道是以天然巖石鋪成階梯狀,由于石階多,早期被稱為“百二階”,其實并不是只有120階,而是閩南習俗以“吃百二”祝人長壽,“百二階”即用以形容石階之多。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建場征鹽,始于元大德元年(西元1296年),蔡厝先民即是以煮鹽為業,在太武山下聚集成村,民國95年,在古道登頂處附近發現元代至正23年(西元1360年)的“浯洲場筑寨砌路記事碑”,簡稱為元碑,證實古道至少有650年歷史。
從登山口往前行,即有一處天然埤塘,為“元履湖”,為蔡厝住民以其祖先蔡復一的號命名;蔡復一,字敬夫,號元履,明代萬歷23年進士,累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曾獲賜尚方寶劍,節制西南五省軍務平亂,卒贈兵部尚書。
蔡厝古道到了北岔點,一路可轉往元碑,順著新修步道通往古剎海印寺;另一路改走棱線,途經大堡、小柱堡,再往南沿山壁銜接玉章路,金門北海岸風光盡收眼底,天氣好還可遠觀大陸河山。
古道有人文史跡,也有豐富的植物生態,展露生機盎然。根據金門公園管理處調查,古道的植物有木麻黃、繡球繡線菊、葉匙黃、石斑木、豆梨、唐杜鵑、雀榕、小葉赤楠、郁李、金門油菊、楓香等等。
尤其是繡球繡線菊,為金門ABC的原生繡線菊屬植物,初春季節開花,自山壁懸垂而下,如同白色瀑布般,將山色妝點得更加雅趣。
太武山為軍事管制區、金防部的核心陣地,因此,古道湮沒長達半世紀,直到去年在金管處整修、和蔡厝村民配合下,才重現江湖,以新的面貌,等待游客尋幽訪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