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貝馬哈地質公園”位于馬達加斯加西海岸線的梅拉基區(Melaky Region),面積約666平方公里,依地質結構與規模可分為大荊棘(Grands Tsingy)與小荊棘(Petits Tsingy)兩區,連同北邊毗鄰的“荊棘貝馬哈嚴格自然保護區”(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面積853平方公里),合并超過152000公頃的石灰質地表,1927年被列為自然保護區,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荊棘貝馬哈自然保護區中的“Tsingy”是馬達加斯加語(Malagasy language),意思是蹎著腳尖行走之意。該地區風景神奇壯觀,地勢崎嶇,人跡罕至。遍及全境的巨大石灰巖尖峰,當地稱之為“青夷”(詞意為“不能光腳走的地方”) 。這種奇特的石灰巖構造是喀斯特(Kras)地貌的一種,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巖層千溝萬壑為標志的特征,復雜罕見,在馬達加斯加以外的地區極少有與之類似者。
研究人員認為,當地下水滲入龐大的石灰巖床,順著裂縫和斷層發生溶解侵蝕,會形成巖洞和隧道,當洞腔越來越大,導致頂層沿著先前的裂縫坍塌,形成筆直的山谷-“巖溝”,深度可達120公尺,有些巖溝窄到難以穿行,有的則如街道般寬。
荊棘石林.html'>貝馬哈石林被譽為“世界ABC的天然迷宮”,藏著許多尚未經登錄的動植物。此處海拔ABC的地方,土壤十分稀薄,溫度在陽光的曝曬下會升至32攝氏度以上,唯有耐旱的動植物可在石峰與峽谷間生存,這些無人能夠穿過的石林,像是一座生態堡壘,成為了動植物們的避難所。而長達半年的雨季也阻擋了當地人、游客與探險家們的腳步,只有4月到11月的干季才能造訪,因而造就了一片保持完整億萬年來孤獨進化的獨特地貌和生態凈土。直到今天,依然還沒有任何一支科學考察隊完整詳實地探測過,清楚描繪一份關于荊棘貝馬哈保護區的“藏寶圖”。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石林內吊橋。(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石林內吊橋。(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石林內的雪白狐猴。(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
馬達加斯加荊棘貝馬哈千奇百怪的石峰林。(Flic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