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前的氣氛是很焦慮的,臺灣資訊電子業也是如此,外在產業競爭的動盪變化讓人焦躁不安,內在競爭力的流失讓人憂心忡忡。而在相互對應環境變數中,臺灣電子業屢屢提及、念茲在茲的重點全在于「人」,不論是員工分紅、教育制度等等都是如此。
臺灣當前的氣氛是很焦慮的,臺灣資訊電子業也是如此,外在產業競爭的動盪變化讓人焦躁不安,內在競爭力的流失讓人憂心忡忡。而在相互對應環境變數中,臺灣電子業屢屢提及、念茲在茲的重點全在于「人」,不論是員工分紅、教育制度等等都是如此。
從無到有,「人」在臺灣電子業發展歷程扮演極為重要的
角色,其中,重點不只是「人」,而更是「人才」。
當年,四海來歸的人才、本土培育的人才、歷練養成的人才,多方匯流、源源不絕的人才,成就了臺灣電子業。臺灣電子業深知,沒有「人才」,就沒有今天的臺灣電子業。
而臺灣現階段的焦慮在于,沒有「人才」,就會沒有明天的臺灣電子業。
當前臺灣面對的,一邊是22K低薪與找不到工作的現實,一邊則是企業苦于找不到人的困境,如此對比的矛盾反差,究竟是如何造成的?這明顯存在的摩擦失衡,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當年臺灣電子業的成功,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結果?這是過去探討臺灣電子業發展歷史的命題,當然自有不同看法,難論對錯,也無傷大雅。
但近年來,臺灣電子業持續顯露出的疲態,卻是讓業界開始思考:臺灣電子業的「英雄們」,在當前這個時點上,是不是還有能力拯救臺灣電子業?
在這個時點上,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命題,牽動的將是整體臺灣產業發展的命運。
從企業的角度來思考,如果臺灣電子業既有的人才無法自救,而以既有資源條件來看,臺灣電子業也沒有能力向外挖角求救。那麼,臺灣電子業將會更艱困,接下來的要面對的,將會是先自愿后被迫的Consolidation整併。而既然臺灣電子業本身沒有能力轉型走出新的路,就只能任憑命運捉弄擺布,整合、緊縮、甚至是衰敗、滅亡。
而就人才的角度來看,如果既有臺灣電子業的人才沒有能力自救,這些人的出路將是另一個問題。當臺灣電子業走上大量整併、緊縮、衰敗、甚或滅亡的道路,將會有大量人力被釋出,這些人若要進到其他產業,其實是會被嚴重質疑挑戰的。因為,這些人在原本的電子產業中,已經被證明不是英雄,而是一群無法自救,沒有能力改變命運的人。
試想,過去長期吸納匯集臺灣ABC多、ABC人才的電子業,曾被寄望可作為臺灣整體產業的人才庫,但如果這樣的期望將落空,臺灣電子業的人無法被其他產業所用,甚至是無法對電子業的轉型發揮作用,這將會為整體臺灣產業轉型帶來多大的衝擊影響?
而以臺灣產業當前的現況來看,不只是電子業,而是所有產業都在思考轉型的方向,不論是云端應用、電子商務、大陸外銷等等,以前轉型是選項,現在轉型是必然。
所有人都想變,那麼,人才要從哪里來?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卻是過去一直被臺灣忽視的問題。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問題的根源出在臺灣企業對于人才的態度,早已習慣于四海歸心、天生地養的人才生來源型式,而忽略了人才培育Training的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人才培育,談的不只是針對單一個人的能力提稿,而是指臺灣企業整體人才能力的長期規劃培育,這是一整個完整的系統建立,而不只是單一個人或職務的訓練培育。
過去臺灣企業之所以不用考慮整體系統化的培育規劃,是因為臺灣產業發展方向都相當一致,落后的企業如果想要追趕跟上腳步,只要從者的公司中挖角,多半就可以達到目的。
但隨著臺灣產業走到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轉折,沒有人能確定接下來的方向該是什麼?也沒人真的知道接下來的路會是哪一條?所以,要怎麼挖人?而挖得到人、找得到人就一切沒問題了嗎?
只要找對人就沒問題? 當對的人變成錯的人?
過去臺灣電子業習慣的是「跟著走」,產品、策略、營運模式、人才都是如此,但在面臨產業轉型的緊迫壓力下,臺灣電子業不是不想跟著走,而是無法可跟,無人可跟。
而當有人開始分析臺灣電子業競爭力的今非昔比,「人」自然成為討論焦點,但或許得先釐清的是:臺灣電子業現在是缺「人」?還是「人才」?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電子業現在急著要找尋的恐怕不只是「人才」,而要是「天縱英明」足以帶領企業完成轉型大業的人才。
許多臺灣企業其實沒想過要建立制度,也沒想過要培養人才,而是認為只要找到對的人,就可以搞定一切。古有明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直到現在,這仍是許多企業奉為圭臬的策略邏輯。
但是,臺灣電子業當前的問題是沒有人?還是沒有對的人?過去對的人,現在還是對的人嗎?
平心而論,許多被外界批評為敗軍之將的企業稿層,過去也曾是戰功彪炳的英雄,也曾有過備受推崇的輝煌歲月,但一朝兵敗如山倒,這些曾經被認為是天縱英明的「天才」、「英雄」,卻突然一無是處,甚至成為外界眼中的狗熊。
從英雄變成狗熊,這其實不是例外,而可能是臺灣電子業當前存有的常態,因為,沒有系統、不做培訓,卻要這些人在已然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還得要有天縱英明的水準,這顯然是強人所難的不可能,因為,在此當中的過程,這些人早已被榨乾了。
包括臺灣電子業在內,當前都身處于持續發生典范移轉的稿速變化中,即使是這些曾經被認為是「對的人」,在快速變動的過程中,卻沒有人告訴他應該要改變作法。說來簡單的「典范移轉」4個字,看起來堂而皇之,背后隱藏的是臺灣電子業的輕忽大意,也是企業的不負責任,讓「對的人」變成「錯的人」。
臺灣電子業還在期待英雄嗎?下一步,是英雄歸來?還是英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