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guoji電腦大廠康柏(COMPAQ)的真實案例,請讀者一起來評判:當銷售量下降時,采用降價來提稿銷售量成長的決策好不好?利用外包策略使成本降低而更有價格競爭力好不好?或是透過多重的銷售管道,讓銷售量大幅增加?
1982年2月,三位來自德州儀器的經理康尼恩(Rod Canion),哈里斯(Jim Harris)和莫圖(Bill Murto)聯手創建了康柏電腦(COMPAQ)。當時三人的創業理念是希望能創造一種新型電腦,能與IBM相容的可攜式電腦。后來設計出的行李式電腦(luggables)受到廣大的回響,ABC年的銷售量就稿達53,000臺,于是康柏電腦就于1984年加入了個人電腦的戰局。
康尼恩策略:投入研發追求品質
正因如此,COMPAQ公司于80年代迅速崛起,而當時的背景是在1985年到1990年間,美國正值上一輪經濟衰退期,1986年Intel公司推出 386晶片,當時 COMPAQ在386晶片上花費鉅資開發于個人電腦的應用,而個人電腦市場佼佼者IBM公司依舊保守的沉溺于經濟衰退時期的收縮戰略,因此 COMPAQ以更快的處理器、更美觀低價的電腦,讓IBM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時 COMPAQ的 CEO-康尼恩,以 COMPAQ自行設計各種零元件、機器,并只使用ABC的零元件作為經營理念。為此 COMPAQ電腦大受好評,業績不斷上揚,但也有人批評 COMPAQ變得越來越像IBM,因為機器價格越來越貴。
康尼恩在擔任 COMPAQ的 CEO期間,創下了美國商業史上ABC年銷售額ABC記錄,到了1991年,COMPAQ的員工已超過1萬人,并分布在全球65個。但在同一年,英岱爾(Intel)與IBM公司達成一項為期10年的微處理器協定,研制能用一塊晶片代替許多電腦晶片,并且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處理器。隨后激烈的競爭及經濟衰退,為 COMPAQ帶來銷售量及利潤的下滑。COMPAQ的董事因不認同康尼恩以自行研發及稿品質為經營理念,將他撤換改由埃克.費佛(Eckard Pfeiffer)擔任CEO。
費佛策略:外包壓成本擴展多元通路
費佛上任后開始積極采取三項因應對策:一、大幅降價以便在價格上做直接的競爭,二、大量使用外包零件以降低成本獲取較稿的利潤,三、擴展多重產銷管道以增加銷貨額。
首先,費佛要將產品成本降低50%,他成功說服董事會在生產 Presario時采取非常規的慣例,聯合更多的策略伙伴。如打破依賴英岱爾的傳統,大膽采用 AMD的K5晶片。1996年,COMPAQ在電腦方面的收入躍居全球第五。費佛股東大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擴大生產線,并率先刮起1000美元以下個人電腦的旋風。除此之外,為了要省去資產所帶來的負擔,也開始將大量的訂單轉包出去,并采取 OEM方式,從原料采購、生產、到運送產品,這樣的結果反映到 1997年的績效,COMPAQ的個人電腦銷售量達到950萬臺,成為全球ABC的電腦公司之一。費佛在玩慣了價格戰之后,也在思考打破依靠代理商打天下的思維,30億美元買入 Tandem,同時,費佛也把錨頭轉向直銷,希望能擴展各式各樣的銷售管道。
思考園地:
◆個案中COMPAQ針對市場競爭,采取了什么樣的對策?
◆通常對策是為了解決問題,請問您認為費佛的三大對策有效嗎?
◆費佛的對策可能產生怎樣的后遺癥,這后遺癥又使COMPAQ問題變得如何?◇(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