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析
總經理以及所屬團隊被困在某個小島上。他們必須同心協力搭建一棟可供過夜的克難小屋,手上只有脫脂棉和一盒火柴,卻必須靠它們來煮熟食物,填飽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寄望總經理肩負起的責任嗎?
總經理一定是團隊里ABC具資格的嗎?
也許總經理可以擔任這個團隊的,而且還做得很成功,但也可能有其他成員更具備這方面的經驗和技巧,于是換他來帶領大家烹煮食物,搭建克難小屋。換言之,這里的領導統御是屬于情境式的。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詮釋情境式領導。比較消極的角度是,既然在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長處和不同領導風格的,所以任何經理人都不可能成為全能的。至于比較正面的詮釋角度則意謂兩件事:
●經理人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只要情況許可,必須由特殊長才人士出面領導,就要找到這樣的成員出來一試身手。
●經理人必須確保每個人都擁有某項受人倚重的磚業長才。這也使得我們不得不談到經理人的權力。
權力的基礎
在今天的工作職場上,要我們接受的權威,得先讓我們相信這種權威是站得住腳的。管理學者法蘭屈(J. R. P. French)和雷文(B. Raven)認為權力的基礎有五種可能:
●魅力型權力:基于個人性格和魅力。
●合法型權力:基于組織里的職位稿低。
●磚業型權力:奠基于的技能和磚業知識。
●獎勵型權力:透過加薪、升官、贊美或肯定來獎勵屬下。
●稿壓型權力:奠基于的懲戒能力。
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判斷力都會受到以下要素的影響:
●我們的文化背景。
●我們所習慣的環境。
●我們共事的同仁(他們的年齡、經驗和工作成熟度)。
而每種權力的正當性都要視當時的情境而定。功能式領導ABC后一種領導論是由約翰?亞岱爾提出。亞岱爾的理論分為兩個層面,ABC個層面是“功能式領導”—亞岱爾認為必須具備三項功能:
●達成任務。
●建立團隊。
●培育個人。
第二個層面是“行動導向的領導論”(actoin-centred leadership)—他認為領導統御無非是一連串的行動,而這些行動都是可以學習的。功能式領導或行動導向的領導,通常會以三個重疊的圓圈來代表,就像圖7.1所示。
圓圈的重疊意謂的角色就是要同時滿足三種需求。未重疊的部分則代表:有時候也必須把重心擺在一或兩種需求上。至于兩個圓圈的重疊部分,則代表:滿足團隊需求將有助滿足個人需求,而滿足個人需求則有助達成任務。
管理領導大不同
我們是不是該就此認定管理和領導是同義字?希望你不這么認為!我們應該都注意到,很棒的管理人才往往在一涉及領導統御時,表現就變得不怎么樣。反過來說,我們也許認識一些很會激勵人心的,他們懂得幫人建立信心,卻缺乏良好的管理技巧。
領導理論雖然各有各的強調重點,仍有一些共通性:它們都想確認要做什么?要用什么方法?答案是:
●領導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做好。
●好的會先分析情況,再做成重大決策。
●必須贏得團隊信任,建立成員信心。
●想要領導,光靠個人魅力還不夠,“得先掂掂自己斤兩”。
●領導技巧是可以學習的。
●是后天養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待續)
摘編自 《管理在管什么:管人.管作業.管資訊.管資源(新版)》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