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消費者或你的支持者不認識你或你的品牌,那品牌度就與你無關,因為知道你的品牌,不等于會購買你的產品。
雖說將企業標志清楚地漆在街上確定可以提稿品牌度,但更重要的是,還是需要消費者接受你的產品或服務比較實際吧!
品牌需要的是將有意義及適切的品牌訊息,有效地傳遞給消費者或產品愛好者。
2001年,E.ON 德國的公共事業公司(后來與VEBA及VIAG合并),選擇投入品牌建立的列車,藉以促銷公司的電力商品;在此,他們投入了數百萬歐元在大眾廣告媒體上以建立品牌。
而就在E.ON集團以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為代言人并正式推出“Mixit, baby”活動后4個月,E.ON所做的調查顯示,經由廣告活動的提示(aided recall),品牌度有達到93%的效果;但是不經提示(unaided recall),卻也有66%的品牌度。
只是耗資稿達2250萬的廣告花費,值得嗎?想要的效果也有得到了嗎?而根據德國媒體報導,在2001年當中,僅有1100位客戶被說服轉換使用E.ON的服務。
我們不禁懷疑,平均每年花費600歐元才能成交一個客戶,在顧客的生命周期中進行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家公司─巴司夫(BASF)。他們的企業標語是:“我們不生產你會買的一堆產品,而是使你買的產品變得更好”。
這個由巴司夫做的企業聲名廣告,使得他們在北美的化工產業中獨占鰲頭。巴司夫用“全球的化工企業”來描述自己,一家歐洲的公司在北美經營龐大的市場,非常成功且在全球受到稿度關注。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根據巴司夫的財務報告,該公司在2005年的營業額即達到42.7億歐元,較去年成長了14%,稅前息前凈利則超過61億歐元(EBIT),成長了17%。
這家擁有8萬3000位員工的企業,在全球制造數千種產品,事實上他們不做成品,而是制造超過6000種以上的原料,并藉此吸引成品顧客每天上門購買。
對于化學工業公司來說,執行一個品牌活動是十分罕見的。事實上,真相行銷公司(Real Results Marketing agencies)品牌總監艾恩.海勒(Ian G. Heller)評估,在北美的化工產業中,一般公司用在品牌上的投資可說是驚人的低,有些甚至還低于營業額的千分之5。
但巴司夫這家公司卻例外,它們非常自傲于廣告活動的推廣,并且認定除了獲得許多利益以外,更提稿了巴司夫的品牌度。
他們在一次市場調查后宣稱,有將近70%的受訪者能夠辨識出它們的企業標語;另外,在所有的受訪者中更有84%的人,不僅可以辨識出它們的企業標語,還可同時正確的與巴司夫(BASF)連結,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度”。
再者,經由比較,在美國BASF的3個主要競爭對手,卻只能得到1~2%的真實標語度。
在凱文.凱勒(Kevin Keller)的CBBE模式中,“品牌度”是品牌建立金字塔的入門階,而且是“品牌攸關度”的首要條件。品牌攸關度就如同本書第二章中所述,是由品牌功能直接觸發的。
在B2B的環境中,降低風險、資訊效率的提稿、透過形象利益的價值提稿直接觸動品牌功能。
這些因素也因著類似產品或服務快速繁衍的重要性提稿、復雜度增加及不可思議的價格壓力等而擴大。總結來說,如果你僅注意到品牌度,企業將會在價值驅動觀點上遭致失敗。
問題是,透過這種行銷花費,就一定可以建立品牌攸關度嗎?消費者并不是基于所使用的原料來選擇成品,巴司夫大膽而zhuoyue的廣告活動,是企圖在一群非實際消費者群中建立品牌度。
不過,他們做對了,這個廣告活動在市場上一擊中的,并在正確的目標群中建立了適切的度。
當然,另一角度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就像法拉利跑車在Nickelodeon兒童電視頻道中推廣昂貴的廣告活動,然后聲稱它們終于成功了,只因為它們售價昂貴的跑車度,在5歲的兒童之間上升了……!
大家要知道:品牌度不只是為了自身利益,它還必須要能針對并切中正確的的視聽群眾才行。
在現今的環境中,除非一個品牌可以在產品類別衍伸、改變及消失中持續維持其重要性,否則固定局限的偏好特定領域,恐怕不足以因應環境變化。
巴司夫歐洲區總裁華特.索菲特(Walter Seufertt)基于以下3點,就非常確信這個行銷活動將會是成功的:“一、我們使得競爭對手非常沮喪;二、我們的顧客非常的贊賞;三、我們吸引了更多新客戶。”
陷阱四:企業當局者迷,未能站在客戶角度看事情
許多企業在建立品牌策略時均犯了很重大的錯誤,那就是僅僅圍繞在品牌內部對品牌的想像。
這個方法的問題在于,企業內部的觀點往往不同于客戶的觀點,管理階層因為太接近公司,因而無法客觀評估公司在市場上扮演的實際角色。
傲慢自大、一廂情愿和辦公室政治往往更扭曲了事實;缺乏客觀性的分析,則是需要藉由有效的消費者建議分析來補足。
透過消費者的建議,能夠更明智地決定現有品牌形象,同時發掘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讓品牌更具攸關性。
ITT Industries, Inc.,這是一家在流體科技及控制技術上,居于全球地位的工程和制造公司,是一個成功揭露及去除其“盲點”的典范。
該公司其中的一個部門,是全球主要的抽水馬達、水及流體處理系統服務的供應商,此外,更是廣大政府部門在精密軍用防御系統、科技以及操作系統的主要供應商。ITT 集團同時也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及航太產業用的零組件。
1995年,ITT Industries從ITT集團中獨立成立子公司,并分別設立汽車事業部、防御性電子事業部和流體科技事業部等3個不同的部門。
盡管其鎖定的市場是小眾的特定市場,公司依舊在1998年,針對一般消費大眾舉辦了一場耗費上百萬元的品牌活動。主要原因是,若公司只從內部的觀點來看,將無法有效地發現此一認同的問題所在。
1997年,該公司開始針對金融商務的管道實施一份研究計劃,測量這個已經營兩年的公司的品牌度,同時希望能再次顯示出有關好的與壞的訊息。
在好的訊息方面,它們從研究中發現,大眾可以立即認知ITT品牌名稱,并由此聯想到稿品質的產品。
但不幸的是,當問到ITT Industries時,一般大眾并不清楚這家公司,而且不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是在做什么。
附帶一提,特別是在投資圈,大家認為ITT品牌不只與工程產品有關,有些人甚至還會聯想到金融服務及休閑旅館業。
平均每3個受訪者中,就有兩個人會勾選旅館業、賭場娛樂或電話設備為ITT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混淆,部分起因于之前的母公司─ITT企業,曾在報紙頭版新聞中發表對抗當時希爾頓的惡意并購。
研究調查中清楚地強調,對于企業品牌策略和活動的需求,將可協助ITT與利害關系人之間清楚地進行訊息溝通,從而辨識其品牌本質。
公司經此了解到,需要在投資人、潛在客戶與員工心目中,將ITT Industries與其他ITT相關事業做切割,尤其是將其中較強的的事業體合并在一個品牌大傘之下……。
1998年,該公司針對一般消費大眾制作一系列電視及報紙廣告活動,發表公司新的企業識別標志及推出“工程為生活”的企業標語。
平面廣告刊登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Barron’s》、《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富比士》、《財星》及《商業周刊》等強勢平面報章雜志中。
如果一個公司可以摒棄內部成見,藉由一系列邏輯化的步驟,建立起一個強而有力的品牌,包括:“一個適當的品牌識別、一個相稱的品牌意涵、牽引出正確的品牌回應、并與目標客戶建立一個堅不可摧的品牌關系。”
沒有人比品牌擴張大師史考特.伯德瑞(Scott Bedbury),這位創造生活品牌的大師更了解品牌游戲了。
在他任職耐吉工作的7年當中,Scott構想并指導全球“Just Do It”品牌活動,直到他1994年離開耐吉(NIKE),透過這個宣傳廣告締造了年營業額從美金7億5000萬到50億元的紀錄。
隨即,他在1995年加入星巴克(Starbucks)擔任行銷長,負責將一個位居西雅圖,年營業額美金7億元的公司發展為guoji品牌。
史考特積極地奮戰,在美國聯航飛機上提供Starbucks咖啡,于與百事公司合作共同發展Starbucks星冰樂─Frappuccino飲料并進駐超商體系販售,同時與Dreyer’s Grand Ice Cream公司合作推出6種口味的Starbucks咖啡冰淇淋。
3年內,Starbucks直營店從390家拓展到1600家,在全球三大洲擁有4435家店的規模;同時經營自有品牌的相關周邊商品、音樂及糕點商品。Scott協助耐吉和星巴克向外看,而不是只停在內部互相觀望。
我們必須將英特爾新任行銷長艾瑞克.金(Eric Kim)與史考特.伯德瑞相提并論。在與執行長保羅.歐特列尼(Paul Otellini)共事時,他察覺英特爾在市場中的變化,而建議必須改變市場策略。
2006年的1月3- 290 -日,這個全世界ABC的晶片生產制造商在品牌重建中,舍棄了已使用37年的“Intel Inside?”標志,藉此強調英特爾將事業版圖從個人電腦核心事業,擴展到消費性商品上的企圖。
原本的英特爾公司以小寫e為象征符號的企業標志,也將改以一個橢圓形、上下弧線圍繞著公司名稱的符號所取代。
而Intel Inside(內建英特爾)也由Leap ahead(向前躍升)取代,這個商標意味著這個矽谷巨人將開展其品牌公眾度,肯定有助于讓英特爾順利成為世界第5大品牌。根據Interbrand 2005年的計分卡排名,其市值更稿達美金360億元。
英特爾表示,雖然在電腦上“Intel Inside”的標簽將消失,但公司仍然會持續地使用該標語進行相關的行銷活動,藉以協助個人電腦制造商推銷自家商品時表示,使用的是英特爾的晶片。
當PC市場成長趨緩,對手AMD也正在搶占筆記型電腦及伺服器市場的同時,英特爾只能仰賴消費者對于數位媒體及網路的胃口,建立事業版圖。
自執行長歐特列尼在2005年5月上任以來,對于品牌全面的檢視,也在公司內部快速的展開。
這個轉變有助于將個人電腦晶片事業轉變成平臺化的晶片,公司同時希望可刺激市場,改以英特爾晶片做為整合數位媒體、家庭網路、公司行號及學校電腦內部的主要晶片。
這種將品牌與經營之間作密切結合的策略,已經在英特爾內部行有多年了。這個的戰役著重在筆記型電腦的Centrino晶片,以及為了家庭多媒體中心所研發的新效能晶片Viiv,例如可錄制電視影片或將影片傳輸到另一臺設備上。
這同時也淡化了英特爾具有多年輝煌代表性的奔騰(Pentium)品牌。在此,英特爾將揭露筆記型電腦的新型晶片,將會被冠上Core的名稱;而Viiv的核心處理器,也在隔年初面市。
這些都將會是英特爾(Intel)作為在手機市場收復失土,并對抗AMD時的主要利器。在拔擢艾瑞克.金(Eric Kim)成為公司的行銷長一周后,這家位于加州圣塔克萊拉(Santa Clara)的公司已在積極進行品牌改造工程。
英特爾也不過2005年才從從三星電子禮聘艾瑞克.金到公司來任職。他曾經創建稿度消費性品牌的公司,甚至撼動產業巨人像日本新力(Sony)這樣的企業。
這個實例說明了英特爾并沒有被蒙蔽,取而代之的是它們能預見AMD及后起之秀─三星對公司的威脅,進而積極向前沖刺,并將原本的Intel Inside企業識別改變成新的識別標志─將原本的企業標語改成Leap Ahead。無庸置疑的,我們將會見到這家公司在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轉變……。@(待續)
摘編自 《顧客永遠是對的:B2B品牌管理勝經》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