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張學友、王力宏、周杰倫等,甚至這一代年輕人所不熟悉的老牌唱將也都頻頻重現江湖,再度登臺演唱。
就連鼎鼎大名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也都再次來到臺灣演出。
為什么老、中、青音樂人,紛紛趕著登上舞臺、做現場演出呢?這與網路科技的發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隨著網路設施的普及、網路頻寬的提稿,以及點對點傳輸(peer-to-peer)技術的發達,對古典與流行音樂工業造成劇烈沖擊,許多年輕人不再購買正版音樂,轉而從網路下載或盜版。
此外,也由于流行音樂產品的良窳不齊,粗制濫造的音樂所在多有,因此消費者不再希望采取“全盤買單”的購買模式,而類似蘋果iTunes的線上音樂商店,正好滿足了消費者只想選購少數單曲音樂的需求,從而令音樂唱片的銷售量江河日下。
根據guoji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估算指出,全球音樂唱片的銷售量在過去十年,足足衰退超過40%,2010年全球僅余1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當賣唱片不再那么好賺,不耐聽的歌曲越來越沒有市場,歌手難以靠唱片版稅輕松過日子,也讓那些只講究包裝、噱頭的偶像歌手,越來越難以生存。
與此同時,那些具有較佳的現場演唱實力的流行歌手,為了另辟財源,紛紛回到舞臺上賣力演出,以自身的歌唱功力與現場音樂來吸引歌迷入場買單,甚至也因而牽動過去紅極一時的老牌實力派歌手重出江湖,開創事業第二春。
至于那些暫無實力獨挑大梁、或者品牌號召力不足的歌手,則采取“音樂祭”(musicfestivals)的形式來進行聯合銷售,卻也因此打出亮眼的票房成績。
根據統計,在英國,音樂祭每年創造的市場規模約有13.6億美元,過去十年,現場音樂演出(含演唱會、演奏會、音樂祭等)的售票營收成長四倍,去年達24億美元。
美國人也非常喜愛戶外音樂現場演出,去年美國的現場音樂演出創造的經濟產值估計達到 46億美元,如此大幅成長的主因之一,便是日趨蓬勃的音樂祭活動。
網路下載的發達與普及已經銳不可擋,因此音樂業者與歌手漸漸轉換思維,不再以唱片銷售作為主要獲利來源,而是讓唱片作為一個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平臺商品。
即便獲利稍差,但業者加強開發現場演出的商機,藉由演唱會、音樂祭等現場演出的門票收入來獲利;再加上線上音樂商店的單曲販賣授權費,同樣可以創造龐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