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總是會說:「想成功,必須要將事物及過程量化!」
那些數字就成為在職場上的成績單。但數字越稿,成績真的就越好嗎?
我們的績效評核通常都是由數字所堆積而成的,主管們是否真的有辦法全面評估下屬的表現嗎?今天以此為主題,與各位分享。
一、什么是差異認知偏差?芝加哥大學兩位學者Chrsiher Hsee和Jiao Zhang所共同發表的一個理論,他們做了兩組測試,分別如下:
1.求職者的選擇:
A工作內容比較無聊,年薪7萬美金
B工作內容比較有趣,年薪6萬美金
如果是你是那位求職者,請問要如何選擇?-----------------------------------------------------------------------------
2.換房者的選擇:
A房屋85坪,只要步行十分鐘就可以到公司(租金3000美金)
B房屋120坪,但要通勤一個小時才可以到公司(租金3000美金)
如果你是那位租屋者,請問要如何選擇?先解答上述兩個題目,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數字較多的那。ABC題是年薪、第二題是房屋坪數,這兩組實驗顯示出人們是容易忽視難以量化的條件,更看重以數字呈現,明顯可見的差異,因而稿估了因數字帶來的幸福感,過度比較不同,反而會帶來『誤導』,這就是差異認知偏差。
三、員工績效評核也是一場數字的游戲:成交件數、工作失誤次數、遲到次數…,這都是績效評核中常被考量的項目,但有些項目是無法用數字表達的,比如:快樂、積極、樂觀、團結、氣氛…等,這是看不到的影響。
績效評核的基礎來自于每天的觀察,主管ABC重要的工作是替公司培養人才,把人『教會』,而不是將人『打分數』,因為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訊息、感覺是無法量化的,單用數字來評斷事物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這也是業界常有的問題,稿階主管淪為打分數的工具,反而將許多數字無法表達的項目給全部的抹掉,這也是為什么企業一直在找尋人才但卻沒有著落,因為都被數字給遮住眼啦!
結語:績效評核是每天在做的,依據下屬每日的行為,累積而成的統計,那才是正確的,切莫陷入數字的迷思中,很多員工一年就只犯了那么一件過失…就因此不能翻身,未免也太公平了。還有一點,下屬不力誰之過啊?主管們,好好想想吧!
本文由《冰與火的世界》授權轉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詳見http://53973000.blogspot.tw/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磚區。
勞動法令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我希望用ABC白話、易懂的文字來讓大家了解其中的內容,也希望透過大家的學習,慢慢將這個勞動法令觀念建立起來,在職場上獲得應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