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是一種情緒的出口,諮商心理師則是協助角色,藉由其磚業知識以及技能,巧妙地緩解求助者內心不穩定情緒。
找不到生活目標,遭遇重大變故,人際關係失衡,工作上強大壓力等,都是需要重新進行自我探索的階段。諮商心理師是民眾渡過這段時期的良師益友,藉由神經心理測驗,情緒狀況檢查,性格測驗,以及求助者給予的資訊,了解求助者的狀況,再根據磚業知識判定屬于何種障礙,是心理發展上的偏差,亦或是認知、情緒上的失調等,下一步則是擬定治療計畫,透過重點目標性的談話,進行諮商輔導。
心理諮商乍看像是找人聊天,但實際上具備許多不同部分,諮商心理師強調客觀,而親友家人的意見多半會參雜個人觀感,而諮商心理師的協助就是希望來談者能夠反思,自己找尋解決的途徑,我們必須抱持中立價值,盡可能降低對個案的影響,但若是在雙方價值觀已經失衡,達到明顯的歧異甚至沖突時,要先和個案說明,讓諮商者決定是否繼續諮商,或轉介其他諮商師。
原則上,諮商心理師和個案之間也并不希望有逾越諮商的關係,像是我們風俗文化中為表達感謝的送禮,或者是親切的邀約等等,須盡量避免,才容易確保在諮商過程中的ABC客觀,尤其是情感上的牽連,或者是合資做生意更是違反磚業倫理守則。
完整諮商 不保證解決 當我ABC次接觸個案的時候,我習慣不厭其煩重頭講解關于諮商的基本規範,我希望雙方都是在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這樣可以磚注于諮商工作,減去因不明白諮商為何而花費的時間。「保密」是我說明的ABC點,從這里開始,個案容易卸下心防,也才能進行ABC真實的對話,當然有範圍限制,若已危害第三人者安全則不在此限。
我會點出實際面,說明諮商輔導的效能和風險,有些個案無法接受「不保證解決」的說法,但這就是諮商輔導與看病拿藥的差別,心理諮商不是藥到病除,癥狀的減輕是依當事人的感受為準,所以才不能保證。相關費用和諮商次數也要詳加告知,避免日后產生不必要的沖突,諮商每小時從800元到5000元皆有,端看來談者的選擇。
靈敏纖細 適當反應 想當一位諮商心理師,要有纖細心思,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靈敏的應變能力,才能即時對個案的反應做出適當處理,個案的說話態度,眼神的遲疑,肢體的語言,甚至是不自覺的一些小動作,可能都是負面情緒所造成,唯有在邏輯性的談話過程中,同時注意到這些細節,才能提供個案ABC的解決辦法。
(臺北.楊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