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夫婦有兩孩子,哥哥成長很好,但弟弟皮膚卻不太理想,整天有少許脫皮的現象、摸上手時十分粗糙,有時甚至會發紅和「出水」。在他們的認知,「出水」就等于「有菌」。所以認定是細菌感染,加上弟弟只有兩歲半,所以污穢原因更順理成章。他們先去藥房問有什么藥膏適合弟弟,藥房朋友介紹兩款「消炎」藥膏,說是可以殺菌消炎。可是,用了幾星期后,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轉壞:多了紅、多了癢、影響範圍大了。朋友告訴他們,情況可能不是因為細菌,可能是惹了難搞的癬,所以才一直不痊癒。因此,要換上治療真菌的藥膏,可是情況仍然存在,而且孩子開始感到不安。由于爸媽已經感到切膚之痛,所以他們決定找醫生看看。診斷的結果只是常見的異位性皮炎(即是濕疹)。我先建議停用現有的藥物,并轉用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再加上正確的日常護理(尤其是保濕乳霜的使用)。在三天后,孩子的皮膚情況有大大改善,而且可以睡得很好。
坊間的人常分不清楚「消炎藥」是什么。中文「消炎」其實包括以殺菌方法去控制炎癥及抑制過度的免疫力。對于濕疹與免疫力出現問題的情況,用上類固醇一類能夠抑制不正常免疫力反應是較合適的。如果盲目只用殺菌的消炎藥膏,難怪一直都不能夠痊癒。相反,如果有細菌發炎時,用錯含類固醇的藥膏,有很大的機會使情況惡化。所以,ABC理想的方法是在病發初期便找醫生看看,并使用醫生處方的藥物。其實,張小朋友已經是幸運了。因為自行涂的藥物只是無效而延誤治療,而非令病情惡化。下一次大家用「消炎」藥時,不如先了解是哪一類藥,免得弄巧成拙。
作者為兒科磚科醫生
ab.Healthin.af.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