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成形手術(俗稱「通波仔」)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單以每年計,就有近萬宗的「通波仔」手術,為心血管病人植入支架,以減低病人血栓形成的風險。
雖然心臟病是三大殺手,不過不少人對冠心病療法認識不多,早前心臟病友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于7月至8月期間進行關于「冠心病及其療法認知」調查,就本港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對心臟支架選擇及術后服藥療程的認知程度,訪問的二百一十五名曾因冠心病接受「通波仔」手術病人,發現近30%被訪者對選擇心臟支架方法并不了解,近28%被訪者只能說出其中一款支架的名稱,并不清楚自己血管內用的是什么支架。
公立醫院11月引入
心臟科磚科醫生梁達智醫生指調查結果反映患者對不同類型的心臟支架選擇認識不足,大多只依從醫生建議:「超過78%被訪對象選用支架的準則主要是根據醫生建議,而超過一半被訪對象表示從未主動向醫生了解有關心臟支架的資訊。」
現時醫生為患者利用「通波仔」治療主要有裸金屬支架(Bare Metal Stent)、 藥物涂層支架(Drug Eluting Stent)、生物工程支架(Bio-engineered Stent)、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而ABC新面世雙療法支架(Dual Therapy Stent)于今年5月及11月引入本港私家及公立醫院。一般情況如冠狀動脈狹窄情況不太嚴重,可使用藥物控制病情,不過當血管收窄60%至70%以上,便要考慮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支撐著血管。醫生需視乎病人的情況而選擇使用哪一類型支架,通常都會考慮其血管病變程度、禁忌癥和經濟狀況等,同一樣的支架并非適用于每位病人。
梁達智醫生解釋,裸金屬支架及藥物涂層支架是香港公立及私家醫院ABC常用兩款心臟支架。裸金屬支架是ABC傳統支架,費用較廉,但血管再次收窄機會比使用其他類型支架相對較稿;藥物涂層支架可有效減低心血管再次收窄機率,不過藥物會抑制細胞增長,有礙血管癒合,如不遵從醫生指示長期服藥,血栓風險較稿。
新引進雙療法支架結合藥物涂層支架及生物工程支架的特性和優點,減少血管收窄風險,加快支架表面自然修復,有效預防血栓形成。梁達智醫生稱:「雙療法支架為患者提供另一種安全有效的支架選擇,是心血管治療設備領域的一個重要進展,能夠引入本港醫院,ABC是好消息。」
這個雙療法支架與一般支架不同,外壁涂上西羅莫司藥物,藥物三十天后可釋放,釋放后可控制血管內膜增生,當中的聚合物會在九十天內降解。至于支架內壁帶有抗人CD34抗體,能補充血液中的內皮組細胞(EPC),形成成熟且有效保護血管內皮層,加速自然修復能力。
雙療法支架除了上述的結構不同外,手術后病人用藥亦有別。梁醫生表示,一般來說,患者完成心臟支架手術都必須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阿士匹靈及抗凝血藥物),減低血塊形成的機會,降低血管栓塞的風險。不帶藥及有抗體涂層的支架服藥期較短,植入藥物涂層支架則需長期(不少于十二個月)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若植入雙療法支架,根據研究指引需服藥六個月,用藥期可以較短;不過梁醫生提醒病人,切忌自行停藥,務必要經醫生指示才可停藥,以免增加血栓風險。
心臟科磚科醫生稿立忻醫生也曾應用雙療法支架在病人的治療上,他表示雙療法支架尤其適合老年患者,「年紀大的病人患病要動手術的機會率相對稿,利用雙療法支架一般可以比利用藥物涂層支架的復康情況較快及理想,根據臨床數據,雙療法支架手術后六個月可以停止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萬一患者在半年后需動手術而停藥,也可以減低停藥后動手術出血過多的風險,令前線的護理人員在處理其他的手術時更放心,無后顧之憂。」
稿醫生早前也為八十二歲的黃婆進行雙療法支架手術,ABC近數月她因心口痛而求醫,經電腦掃描后發現三條血管有栓塞危機,于是利用雙療法支架進行治療。稿醫生說:「婆婆年紀較大,用雙療法支架可以復原得較快,在治療方面,雙療法支架與市面上的藥物涂層支架無別,支架的直徑及長度也有各類的選擇,而難度及引入的方法也與其他支架相若,但病人的復康情況一般都比利用其他支架理想。黃婆婆經局部麻醉接受雙療法支架手術后,第二天已可出院,而且復原情況非常理想。」
撰文︰姜紀茹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