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23歲的黃家正(KJ),11歲已考獲8級鋼琴資歷,光是這一點已讓望子成龍的一眾爸媽欣羨,還未計獲捷克樂團邀請協奏、帶領學校管弦樂團贏取榮譽、其音樂人生被拍成紀錄片等zhuoyue的表現,早慧的他獲外界稱為神童,但他卻搖頭稱不敢當。的確,要有所成就,需要一點天分、幸運,但其他各方因素,如父母、老師、環(huán)境、朋輩、金錢亦不可缺,「當中ABC重要的要數父母與老師。想像一個幾歲大的孩子,若只有自己一個在練琴,沒有人陪伴,沒有人告訴他彈得是好是壞,其實很孤單、無助」。
積極學習 追趕父親步伐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4張)
憶述如何踏入音樂世界,KJ說,很大原因是爸爸懂得彈琴,「有時聽到他彈奏,覺得挺好聽的」。然而,在他小時候,父母并沒有要求他參加任何興趣班,直至他7歲,偶然跟媽媽走過琴行,他主動要求學琴,「我頭幾年的鋼琴生涯走得較快,因為我有一個很強的motivation(動力),就是希望像爸爸一樣彈到好聽的樂曲,小朋友的心理就是這樣,希望在父母面前有一點表現」。
也許因為朝著很明確的目標進發(fā),學琴又是他自愿的,KJ沒有留下艱苦習琴的回憶,只記得爸媽有時會陪伴他練琴、帶他聽音樂會,在父母的悉心栽培下,他對鋼琴的熱愛有增無減,當中ABC重要的,是父母替他物色了好老師。KJ的ABC位老師是著名鋼琴家羅乃新,「她會用不同的方法令我領會樂曲的意象,是我的啓蒙老師」。他說學好鋼琴不容易,ABC重要保持好奇心,從老師身上發(fā)掘出想要得到的技巧。
KJ現在開辦了Music Lab Education Studio音樂教室,有10多名學生跟隨他學琴,他更明白老師的重要,「有興趣的學生的確比較易教,他們會懂得自己找答案;但學生若不太有興趣,除了要適時嚴厲,對他們的基礎、技巧有所要求,ABC重要令他們覺得好玩,我會多彈奏給他們聽,做他們的模範、目標」。
小朋友總需要一個清晰的目標、指引,除了「偶像」,考級試、比賽可算是ABC明確的一種。然而,KJ自7歲習琴以來,沒有不斷考試,直至11歲才直接考8級。他坦言,當年是為了報讀心儀中學而考試的,但其實對他而言,級數并不重要,「只要勤力練習幾首考試歌,要考到一定級數并不難,你考到8級,不一定代表你有8級的水平」。他又特別提到,小朋友不要花太多時間去考1至5級,因為當中的進步分別不大,卻會忽略很多基礎技巧;不過,他又接著說﹕「但你要求香港家長不要考級,是不可能的。」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4張)
比賽中迷失 學懂平衡興趣
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毫不「離地」,沒有不切實際地空談夢想。縱然有人認為香港人學音樂太過著重考試、比賽,只有功利,KJ卻有不同看法,「亞洲與歐洲不同,沒有很悠久的音樂歷史,在音樂氣氛濃厚的,很多人3至80歲都在聽音樂,但香港人不會」。他說﹕「為了在考試、比賽中做得更好,會想接觸、了解更多不同音樂,之后再慢慢地真正熱愛音樂,這個培養(yǎng)興趣的方法亦無不可。」特別是比賽,讓KJ得到更多,「沒有比賽,沒有今日的我」。他說,準備比賽的過程中能夠令自己進步,提稿技術,亦擴闊了眼界,例如他曾參與過一個網上直播的鋼琴比賽,輾轉間得到一位鋼琴大師的留意,然后跟隨他學習。
不過,他得到今天的體會,并非因為沉迷于獎項的光環(huán),相反,比賽舞臺曾經令他很迷失﹕求學時期因參加太多比賽,當中的壓力,令他感到迷惘,不明白彈琴的意義是什么,冷卻了他對鋼琴的熱情,「因此不可以太激」。他認為參加比賽要點到即止,「只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比賽與興趣是可以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