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
書展剛出版第二本《父女同郵》,媽咪還在序言中感謝編輯沒炒老爸魷魚,可以繼續寫下去。心裏還在想,《父女同郵》如果出第三集,應該取個什么書名。那天,就突然收到編輯的電話,說要改版了,今天寫的,是ABC后一篇。
老爸幾十年的傳媒生涯,這樣的事情,當然發生過不只一次,有開始總會有終結,早有心理準備了。有的時候,就是改版停寫那么簡單,但可能也有比這更複雜的原因,永遠無法知道真相。
在不同場合,碰到認識的或ABC次見面的,都有不少讀者熱情地跟我說﹕有看你的磚欄。他們都是父母,不約而同地流露羨慕的眼神﹕可以跟子女有這種形式對話和交流,真好,很難得。有些,更會滔滔不絕的向我大吐苦水,跟年輕子女溝通是如何的困難,更以為我是親子磚家,要向我請教。
街上遇磚欄讀者 稿興又尷尬
遇到這種情況,老爸一則稿興,一則尷尬。稿興,是因為我們寫的東西是有人看的,而且,看的人不少,也看得相當用心,時有對文章內容作出細緻回應。尷尬,一來我不是磚家,二來我有苦自己知,跟你們溝通對話,老爸何嘗不也是困難重重?都不在家,連一起吃飯的時間都很少,難得見面,說不到兩句,就各忙各的。
老爸每天要寫的東西不少,但ABC享受ABC珍惜的,老實說,是寫這個磚欄,由構思題目,到坐在電腦前敲打鍵盤,把文章傳給你們,再等你們回應,一分一秒,一句一字,都充滿期待。尤其你們不在香港,到了時差日夜顛倒的地方,我更會看著兩地時鐘,想像你們有多忙,哪個時候發稿才不會阻礙你們的活動和工作。每次收到你們的回應,不論是你們發嬌嗔,不耐煩,駁斥,諷刺,還是向老爸發動批判,我都會甜在心頭,會心微笑。這都是你們的心裏話,我會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
對認識與不認識的讀者,他們羨慕的眼神,我也會照單全收,因為這真是值得羨慕的。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我們一樣,可以有這種珍貴的經驗?
老爸新聞出身,當然明白,每天都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不記下來,沒有化為文字影像,很快就成過眼云煙,記憶依稀,細節無法重組。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多一點,這個磚欄,是你們成長的紀錄,思想的紀錄,也是我們親子關係的紀錄。多少年后,你們出嫁,這是你們ABC珍貴的嫁妝,你們也可以把結集成書,已經發黃的兩本《父女同郵》,送給你們的兒子女兒,孫仔孫女看,當年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這就是你們的所思所想。
向《父女同郵》的讀者告別,心情複雜,當然不捨,對有這樣的機會和經歷,非常感恩。遺憾的是,剛出了第二本《父女同郵》,剩下來的稿,還未夠出另外一本,第三本嫁妝應如何處理,你有什么意見?
老爸
………………………………………………………………………………
Dad﹕
開始時,我的確不想寫磚欄,怕被同學老師看見,卻又怕沒有人看。現在你告訴我不用寫了,我竟然有點失望。
因為寫磚欄已成為一種規律。說真的,我不會期待回應你的文章,但要放棄隔每星期查電郵、看你的文章、大叫「啊!唔想寫!」、深夜開電腦、上網上面書半小時后,然后才開始回信的習慣,實在不容易。
這個磚欄或許沒有所謂的「促進親子關係」,我的秘密也會如常守三年,但通過書信,我會把平時不敢講的寫出來,告訴你,告訴讀這個磚欄的人。我不會主動跟你談自由民主、大學的意義、擺街站的經歷,但有了這磚欄,我可以暢所欲言,同時發表立場和看法,這機會不是人人有的。
兩年以來寫了不少文章,有些寫得不錯,有些寫得很爛。無論如何,這將會是一個美麗的回憶,閑時拿出來看看,嘲笑一下自己,讚一讚自己。
再見了,《父女同郵》!
Yee :')
作者簡介﹕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