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出國留學?除了對學識的追求,亦不乏以下原因﹕學生嚮往在外地「無王管」、自由空氣;考DSE失手的后路;貪求世界ABC學府的名銜……有中學生于徵文比賽中勝出后,獲邀到英國劍橋大學交流。七天的旅程完結,體驗過那瀰漫校園的濃厚學術氣息,令他們改變海外留學的觀感,更認清自己的升學路向。
今年3月,非牟利基金會WYNG Foundation舉辦學生徵文比賽,以空氣為主題,勝出者可免費到劍橋大學交流一星期,以擴闊本地學生的眼界,增加他們出國留學的機會。然而,觀乎歷年的大學聯招放榜,不少DSE、IB狀元即使考獲獎學金,亦會放棄出國留學,選擇留港讀磚科,令人慨嘆香港的發展空間狹窄,令學生忘記入大學的初衷,除了為將來裝備自己外,還有還有依從自己的興趣,追求知識。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贏徵文比賽 6港生赴英交流
于徵文比賽中勝出的六個同學中,其中三名中六生,就讀民生書院的利襄沂、英華女學校的張駿琳及黃健敏亦坦言曾認為,假如家庭經濟許可,海外升學可作為逃避公開試的方法,或是無法于本地大學入讀心儀科目的后著;但經過在劍橋交流的初體驗后,她們心態改變了。
「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般,那兒的學生不是為分數而學習,他們的求知慾很強」,黃健敏如此形容劍橋的學習環境﹕與大自然貼近,沒什么引誘。張駿琳亦認同﹕「很有讀書氣氛,隨時都想拿本書到草地閱讀。」在七天的交流之旅中,主要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Hall)入學導師Dr. Andrew J. Murray帶領,他們一起檢討徵文比賽參賽作品,以及學習寫論文的技巧。
上課時,三個女生都很緊張,做足準備,先入為主以為導師的提問一定十分艱深。當聽到ABC條問題「什么是空氣」,她們便過分演繹,在詳盡的答案中,還夾雜很多比喻,但原來教授只想由ABC簡單開始討論﹕即空氣的組成物,氧氣、二氧化碳等;再慢慢由淺入深,提出很多沒有確實答案的問題及新思維。這場辯論對她們甚有沖擊,「平日學校要跟課程指引,很緊湊,沒有空余時間公開討論;但我覺得討論可發掘不同可能性,創意、批判思維是由此得來,并非靠背的」,黃健敏說。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不慣課堂發言 自感輸蝕
三人亦參加了劍橋的模擬授課。酷愛語文的利襄沂上英國文學課,學習詩篇,她表示,課堂著重學生表達己見,而外籍學生均踴躍發言,相對沉默的她不時被老師邀請發言,「在香港上課習慣沉默,即使知道答案亦不會作聲,來到劍橋這裏,有點輸蝕的感覺」。上了法律課的張駿琳亦說,討論案例時,感受到當地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他們不會被動地坐著聽書,會有即時反應,教授們亦鼓勵同學勇于嘗試」。
除了課堂學習,黃健敏亦于博物館遇上有趣的經歷﹕她巧遇一個正在維修古物的考古學家,得知原來一塊小玉,單是掃走上面的物質,也可能要花上一個星期,她為之而感動。原來她亦曾夢想成為考古學家,無奈香港的發展空間比較狹窄,迫使她大學選科時先考慮將來就業發展,而非興趣為先;不過,工作的問題尚可容后再談,這次旅程,三人均被劍橋大學的濃厚學術氣息,以及學生們對學科的熱情打動,對于未來選科,均稱會以興趣為先,甚至訂下更稿目標,向劍橋進發。
文﹕鍾家寶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5張)
圖﹕劉竣陶、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