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唔可以出去玩?」
「溫多陣書先啦﹗」
「可唔可以睇電視?」
「溫多陣書先啦﹗」
「可唔可以食垃圾?」
「溫多陣書先啦﹗」
「可唔可以呼吸?」
「溫多陣書先啦﹗」
……
我家小學雞看完《一分鐘故事一分鐘聆聽》紀綠片,回家后便跳線似的不斷重複這段對白,同時奉送傻笑瘋笑。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的項目,在幾位有心導師和導演的幫忙下,九十二位香港青少年用影像發聲,成為每段一分鐘的小故事。
我兒對其中一段明顯深感共鳴(媽媽滴汗中)。他為那些荒謬的提問樂透,而我則為畫外音一式一樣的回話怵然一驚——那位媽媽壓根兒沒把孩子的問題聽進去吧?怎么有點似曾相識?還是我家也曾經上演這一幕而我毫不自覺?我有沒有好好聆聽我兒?
父母耐心漸受磨蝕
聆聽是溝通的基本功,也彷彿是一段關係ABC成本的投入,偏生它ABC易被忽略。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倒還容易,爸爸媽媽巴不得小鬼天天講多多講,兼且忙不迭把似是而非的字詞一一記錄下來,在臉書公告天下。但這種聆聽談不上挑戰。待他們完成初小階段,懂得說的話愈來愈多,甚至連不那么合宜的話也瑯瑯上口時,才是真正考驗。曾經銀鈴般好聽的童話童聲,會悄悄換轉成令人惱煩的根源——「多嘴」。聆聽的耐心往往就在這期間慢慢磨蝕。
然而,我們打從心底裏知道,無論長到哪個年紀的孩子,都希望爸爸媽媽聽見自己。因為我們都是自己爸爸媽媽的孩子。
家長話語如耳邊風
至于我們希望孩子能聽入耳的話——譬如「溫多一陣書先」(嘿﹗)——除了重播這一途外,似乎也該換個方式試試看。畢竟,連ABC愚鈍的推銷員都明白一個道理﹕即使我們認為話裏有幾多真知灼見如何不容錯過,一句話要是說了一百遍都無效,它鐵定是無效了。而一旦這話變成耳邊風,它ABC的能耐便是從孩子耳邊一掠而過。再說枉然。
我家便有一句如此「飄逸」的耳邊風。某回參加親子游戲,我兒要填寫「爸爸媽媽說得ABC多的話」,我滿心期待「我愛你」、「寶貝」、「今晚我們念哪本書?」……諸如此類的答案,但他筆下卻是斗大的「執枱」兩個字。
對,他的書桌堪稱奇觀,隨時可以在堆積如山的雜物中玩淘寶游戲(如臭襪)。對,「執枱」這兩個字早已宣告失效,奈何我們兩老總戒不掉。對對對,新年新開始,我們將努力腦筋急轉彎,想想有沒有其他辦法(無論語言抑或非語言),來解決這個書桌上的堆填問題。
新年新希望。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只「小學雞」,心愿是在這個人人愁著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