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出外旅游機會不多,學校的旅行日已是難得的旅游經歷,旅行前一晚心中總有一份殷切的期待,甚至曾輾轉反側,幻想第二天旅程的細節。今天的一代,生活質素提稿,每至長假,全家出外游歷早已非新鮮事,短途旅程如臺韓日星馬并不乏見,長途的如英美加澳紐亦非遙不可及。出外的機會是多了,可惜深刻的旅游經歷還須視乎有沒有人從旁調校旅游心態。
行程走馬看花 欠文化體驗
今天旅游多以物質消費堆砌,住的要看酒店的級別,吃的要看是否有賣相,景點要看數目,行程一定要包括購買手信。曾經見過學生在隨筆分享與家人旅游的經歷,他們對一個城市的理解只停留在浮華的表象,如曾享用的美食、曾激玩的機動游戲,以及由一個商場走到另一個商場買下的「戰利品」,一旦問及他們對當地的感覺時,卻說不出城市具體的面貌、生活節奏,更莫說民情風俗、城市規劃,以至歷史源流了。
我們不妨想想,這種崇尚享樂的旅游于孩子而言有何意義?旅行的本意是什么呢?是因為平日學業繁重,為了讓他們鬆弛神經,故有必要「放縱」一下?是認為平日較少陪伴孩子,為了補償,故而盡量滿足他們物質的享受?是相信到了外國就能開拓視野,見了新鮮事物就等于增廣見聞?還是純粹認為旅行就是吃喝玩樂,不必深究原因,總之開心就足夠?旅游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學習。在旅游巴上只顧埋首電玩游戲,而沒有觀察窗外風景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是浪費時間;只在不停擺「甫士」找角度與名勝古蹟留倩影希望在社交網站博取認同,而不是了解它們的歷史底蘊是對文化的褻瀆。看過的文物不代表已經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吃過的佳餚亦不代表懂得欣賞它的風味,只有記錄、反思及走入城市的靈魂才有可能加深自己對當地的理解。要讓整個旅游過程有所獲益是需要刻意安排、細心部署的,例如旅游出發前家長有沒有與孩子討論選擇旅游的地點?有沒有一起籌劃旅行的過程?有沒有要求孩子觀察事物、記錄所得?有沒有與之一同討論思考文化沖擊下可能出現的差異呢?
洗滌心靈不需享受
一旦提稿到旅行的意義,好像令人感到太認真,可能有人會說,只是旅行而已,不就是找個經濟能力許可,又能給家人新鮮感的地方就可以了,不用動輒就與知識及反思扣上關係吧!我們知道教育是無處不在的,家長一直在身教言教以身作則,我們讓孩子參與旅游的方式是會直接影響孩子如何理解旅游的,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價值觀,《禮記?曲禮上》曾言﹕「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我們行事(包括旅游)必須合禮,不可驕縱,以免樂極生悲。鬆弛身心從來不等于放縱,洗滌心靈亦不一定要的享受。我們何不盡可能讓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在旅游中接觸大自然﹕聽海浪、摸石塊、聞花香、潑海水、拾枯枝、看日落?讓長期活在重物質輕人文的孩子在游覽中感受歷史的足跡﹕尋探秘道、徜徉古城、漫步幽徑、進博物館、訪舊教堂、觀老建筑?能如此,才不枉旅游付出的金錢與時間,當然家長要付出的心力比起現在外判予旅行社的「全包宴」要大得多了。教育從來是任重道遠的。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happypama@mingpao.com,一經刊出,薄酬)
作者簡介:沙田培英中學副校長及中文科主任
文﹕陳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