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11月9日報導﹐很多磚家都建議在孩子六﹑七歲時給適齡的零用錢﹐《孩子的價值與感覺效果》(Dollars & Sense for Kids)一書的作者﹑Kiplinger個人財務編輯珍妮特?波德那(Janet Bodnar)認為﹐不論年齡多大﹐讓孩子對使用錢有一種責任感的效果“是神奇的。”
經過幾次類似情形的發生﹐住在達拉斯郊外的兒科醫生﹑三個孩子的父親文森特?蘭乃尼(Vincent Iannelli)決定對他五歲的孩子進行消費教育。文森特說﹕“我們去食品雜貨店時﹐他看到什么都喜歡。他要買糖﹐還要硬幣到機器里去買小玩具﹐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ABC后我們決定每星期給他一點零用錢﹐當他要買東西時﹐就對他說﹐你得用你自己的錢買﹐非常快﹐他就學會了選擇他更想要的。”孩子甚至攢了幾個星期的錢去買一本他特別喜歡的書。
蘭乃尼醫生說﹐這種教育很重要。很多家長在這些方面不加考慮﹐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孩子知道要他們所要的﹐知道ATM卡﹐知道信用卡﹐知道花錢﹐但是﹐他們不知道預算。
波德那(Bodnar)也感到了自己孩子的巨大變化。她讓她的孩子負責買看電影時的零食﹐當他們知道那些小吃要自己掏腰包的時候﹐他們開始找那些吃完后可以免費添加的電影院。波德那說﹕“你要放手讓他們實踐﹐讓他們自己管理他們的錢﹐他們得看到錢花光了﹐他們得看到他們的錢包和他們的存錢罐空了﹐他們才會知道錢是有限的。”
存款賬戶和日常賬戶可以讓孩子學會存款﹑提款和一些常用的技能﹕如寫支票﹑平衡支票簿。除了給較大的孩子一個銀行賬戶卡﹐許多磚家都認為信用卡是不同的。在孩子明白ABC基本的資金管理之前﹐信用卡只是一個小塑料片。對那些剛剛上大學的孩子﹐尤其要強調這種債務的危險性﹐因為他們會被那些信用卡公司淹沒。
非盈利教育組織﹑信貸咨詢服務公司總裁哈沃德?德沃肯(Howard Dvorkin)說﹕“對很多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富有挑戰信的話題﹐你要教別人﹐你首先得自己搞明白。但是有些事情是每個美國人都可以教孩子的﹐因為孩子就像一個空白黑板﹐等著你在上面寫上信息。”對那些還在為自己債務而奮斗的父母﹐這是一個尷尬的話題﹐但是這不妨礙你教育孩子如何避免這種債務困擾。
勞瑞?麥奇(Lori Mackey)曾經是發型師﹐她靠個人奮斗擁有了自己的小型商業。她說﹕“有時候教育孩子會讓父母學到一些東西。”因為缺乏相關的書籍和教育產品﹐麥奇自創了一套教孩子管錢的方法。她有三個小的存錢罐﹐分別寫上“給予”﹑“投資”和“儲蓄”﹐她的第四個存錢罐是個大的存錢罐﹐叫“媽媽存錢罐”﹐她讓孩子在三個小錢罐中分別放10%的零用錢﹐再把零用錢的70%放在媽媽存錢罐以便使用。
在朋友的鼓勵下﹐麥奇把她的教育方法介紹給公眾﹐她的四個存錢罐的教育方式以及她為此寫一本供三到十歲孩子讀的書 -《媽媽的錢和三個小存錢罐》﹐ABC近使還她贏得了一項媒體的家庭教育獎。麥奇說﹕“存錢罐通過投資和儲蓄教給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錢﹐通過給予培養我們的善心。花費70%的收入使孩子學會﹕消費不要超過收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麥奇的丈夫都改變了消費方式。他們都是稿收入者﹐很容易攢錢買下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的消費目標不一致﹐也很少為慈善機構捐錢。當她看到她九歲的兒子戴文(Devin)把他10%的零用錢捐給“許一個心愿”基金﹐她的十一歲的她女兒波瑞安娜(Briana)捐錢給本地的動物收容所時﹐她改變了。
麥奇認為﹕“無論你在學校里的多少A﹐如果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經濟﹐你的生活ABC終會陷入困境。如果孩子掌握了正確的用錢方式﹐他們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他們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工作﹐根據自己的愛好生活﹐因為錢不會成為他們選擇的壓力。如果他們遵照這些原則﹐他們的生活就只是在創造財富。”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