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可就幸運多了,教師及父母都強調“愛的教育”,不準罵也不準打,以至于孩子個個爬上天。就以我那ABC小的女兒來說,就是一個標準的“臟話”兒童,真是亂沒道德的,你說有什么方法,可以既不需毆打孩子,又可建立她的道德觀念?
*觀念交流道
談到孩子的道德觀念,我想到一則故事:有一次我姊姊的女兒,突如其來的講了一句流利的“臟話”,姊姊在震驚之余,馬上下道旨令說:“以后再說‘臟話’,格打勿論。”小咪似乎有點嚇到,馬上噤若寒蟬。
隔了幾天,我和小咪一起玩耍時,電話鈴突然響起,小咪興沖沖的跑去接聽,我問她誰打來的?她居然一個字也不說,當我接了電話之后,才知道是住在“彰化”的表姊打來的。
哈!原來小咪是把“臟話”,類化成“彰化”了,好笑吧!由此可知,孩子對于成人所謂的沒有道德標準,似乎有著不同的定位。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必須具備十足的認知能力后,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為上,將成人所公認的倫理道德標準類化成自己的道德觀,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大約需要七歲以上,亦即皮亞杰博士所謂的具體操作期。
道德內化,一般來自于兩個基本動力,一是鼓勵或贊美,亦即一種施與受的關系。舉例來說,當孩子幫弟妹換尿布時,換來的是父母喜悅的笑容,孩子便會建立這種“助人”的道德觀;當孩子陪爺爺奶奶出去去散步時,能獲得左鄰右舍的贊美,自然也可“換取”與爺爺、奶奶共游是好行為的價值理念。
假如有一天他在路上拾獲了一百元,交給老師之后,不但獲得老師的贊美,同時又得到學校的嘉獎,他自然也可獲得“路不拾遺”的倫理概念。
也就是說,孩子在實踐某些道德標準時,讓他得到滿足與喜悅,進而學會或喜歡遵守這項是非標準。
第二個動力是,讓孩子慢慢地從日常生活,及與人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的“經驗論”。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是非觀來自于父母,既然如此,那么父母似乎必須先有一套完整、健全的道德觀,否則不管是經驗論也好、增強論也罷!想必都無法給孩子一套有效的道德觀,不是嗎?這也正是培養孩子道德觀之前,你必須學習的。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