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懂不懂如何養育兒女?其實不懂!
如此有趣的組合,串連出親職教育中的“獨奏曲”。
這樣的事實在我的演講中也陸陸續續得到了證實,十二年前的ABC場演講,沒有任何一位關心孩子的父親,踏進禮堂聆聽新的“育兒哲學”。
然后一位、二位、三位、十多位、二十多位的增加,現在的演講中已經可以清楚的嗅聞到屬于“父親的聲音”。這是一則佳音,顯示我們的父親們已從“想”的階段,一腳躍入“做”的時期。
美國的父親其實也沒有比我們出色多少,根據羅普機構的民意調查顯示;一九八五年美國的父親才逐漸擺脫大男人的形象,加入育兒的行列;一九九一年的報告指出,七至十七歲孩子的父母,與孩子一起做的事,比起十四年前多得多,這些事包括用餐、看電視、休閑、聊天、運動。
不可否認,現代父親比起以往的老爸爸,更愿意積極投入培育下一代的工作中,如有可能,他們更樂于利用陪產假、育嬰假,以及下班后的時間,成就一位稱職的父親角色。
心理學家派可甚至研究發現,只要給父親機會,他們有機會演得比母親還要出色,這是一項福音,意謂著育兒的風格將有所改變的進入──父親的年代。
只是方法在那兒?
這是ABC令這些父親感到困擾的難題,他們在育兒觀念的突破中,總希望自尼也能找著一帖充電的秘方,然而育兒的“葵花寶典”就是遲遲未見蹤跡。
在公開的演講中,我也經常提及,應該有一本磚門替爸爸而寫的“磚業書”,盼望了多年,終于發現陸陸續續有人關心這樣的主題,天才老爹、爸爸手冊、現代爸爸等等作品,成了父親們的ABC參考書。
真的,父親不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角色,它是必須“學習”的。應該有人告訴你,如何建立父親的自我形象,如何成為“孩子的心理學家”,如何與孩子談性,如何和孩子玩得有品質,如何成為“運動爸爸”,如何玩親子游運……這些乍看之下很簡單,事實卻有一點難。
你會說晚安故事嗎?你會說兒歌嗎?你懂得與孩子談心嗎?如果你回答:不會!那就好好學習為父之道吧!這樣你才有機會體會到什么是為父之樂。
我也來自傳統,也有著傳統無法抹去的包袱,與其說我是磚家,倒不如說我是個學得也你更勤奮的人,希望未來的父親,都能投入親職教育的行列,為養兒育女的工作注入一股新活力。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