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末的網路地球村顛覆了人類傳遞訊息的傳統方式。至少到2002年底為止,全球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已超過全球的10% 也就是六億人。臺灣的網路人口更稿達38%,將近八百六十萬人。顯然已是一個文化的新產業。
然而普遍的情況卻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人人有希望學會使用這種快速便利的工具,但是又沒把握可以不深陷網路的世界,并且對時間與價值觀保留自主的權利。因此讓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接觸網路以前,如何讓他們能健康的使用則成了現代父母、教育工作與相關業者的重責大任了。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網路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一:虛擬
網路的世界存在著一個ABC基本的元素:“虛擬”,正面的使用它,可以將人類的創意做無限的延伸,但是也因為這個基本元素讓兒童青少年在學習人際溝通時陷入了誤區而不自覺。除非線上互動的雙方都愿意以真實的身分交流,否則很難排除“匿名”的正反影響。
要擁有成熟的人際溝通能力必須建構一個完整的溝通環境。語言溝通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眼神、表情、音調、姿態甚至服飾裝扮等等非語言的溝通管道,則仍然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溝通環境。因此,網路溝通留下了許多不確定與不信任感,當然也建筑了人際之間不良的互動關系與自信心的低落、緊張不安等反面效果。
網路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二:同步空間的立即回饋
同步空間的立即與反覆的回饋;隨時隨地可以得到網友的立即回應,甚至還可以同時跟多個視窗里的網友交往,加上可以開關自如的享受“操之在我”的權利,更常常能快速的得到現實生活中不易獲得的心理期待。
如此一來原本在成長過程中,極為珍貴的“挫折忍受力”,竟失去了寶貴的培育環境。也難怪父母老師感嘆孩子的脾氣日易暴躁,也越來越難管教,而孩子也不見得快樂。
其他諸如:將網路世界視為避難所而不可自拔,造成時間管理失當、生活作息不正常、耽誤學業與實體的人際關系,甚至因沉迷所造成身心傷害的情況也已讓父母教師無奈的視網路為心頭大患,隨之而來的惡性循環使得稿壓的教養氣氛與手段如夢魘般的揮之不去了。
了解了這些原因目的在于早做預防。網路是家長學校提供給孩子的,在購買網路與電腦設備以前我們會仔細的評估各類公司推出的產品與服務,總要讓投下的金錢達到ABC效益。
但是似乎我們忽略了“人”的因素而少做了許多具體有效的關心動作;在此我們誠懇的提出一些行動,希望全民的關注也落實在政策與生活中:
教育人員的研習
不能只講究技術,而需真正的關注“人”。教會校長老師使用電腦的同時,也請千萬具體的讓他們知道如何檢視、保養好自己的健康,而不是等到健康亮起了紅燈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治療。
我們確信當教育工作者能夠知道如何檢視與保養自身的健康時也才會具體而有效的教會下一代真正健康的使用網路,更不會照本宣科式的作一些表面的宣導而達不到真正的效果。 俗話常說養成一個好習慣可以省下不少金銀財寶。
我們奉勸凡要動手開動電腦時,ABC先喝下一大杯的白開水,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人因為使用電腦而快速被消耗掉的水分能得到補充,也因三、四十分鐘后必須解尿而起身離開電腦,這要比家長老師的三令五申會來的省力氣和有效。
業者開發的產品與服務:
業者不論在開發的產品與服務或開設相關課程時也應該以“會對人產生何種影響為考量”而非以利益為ABC優先。所以可以設計出畫面優良,游戲更有人性特質的產品例如:講究合作互助而非暴力打殺…等等的內容,又如中華電信斥資不菲的成功研發網路的保護措施將自殺、毒品、賭博、色情、暴力等等有害身心健康的網站自動從網路截斷封鎖,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做法。
親子關系的經營
現代人因為環境的擁擠、人際關系疏離若沒有智慧的去面對與紓解壓力,則往往以外求的手段來尋求暫時的“不聞不見”。為人父母者若是也以這樣的方式處理自己人生的困境,其結果當然很容易錯失親子相處共同學習如何克服人生難題的契機。
所以當為人父母者發現自己無法忍受孩子的吵鬧時,能想想自己這是在提醒要讓自己的智慧增進的好時機,就總能靜下心來跟孩子用心對話,甚至感恩孩子的存在。良好的經營需要經驗的帶領與演練,孩子的一言一行事實上就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反觀自己會讓明鏡更清晰。
明慧教育學會一向于促進全民身心靈健康的耕耘,目前也開設關懷親子關系的課程與網路安全的服務,希望我們一起來打造e個凈化的網路工程。
服務電話: 02-2933-3175,0921-126-475,0963-227-239(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