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今社會,子女人數少,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過度的呵護下,舉凡食、衣、住、行都替孩子料理得好好的。當孩子面對困境時,父母又急忙挺身而出為孩子披荊斬棘。孩子無從在生活中體驗責任的意義,不知該為自己負責,更不懂該為家庭分擔責任。
有道是:“太能干的父母會教出智能不足的孩子”。太能干的父母總是將責任往身上攬,凡事越廚代庖,剝奪孩子成長機會。例如:孩子起床,替孩子穿衣服,替孩子補習功課等,這些事全由父母代勞,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如何努力上進?
除此之外,“太負責任的父母,會教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太負責任的父母,凡事替孩子擦屁股,孩子不必為其行為負責,自然而然不會、也不能,為其行為負責。例如:橡皮擦掉了父母找;水壺忘了帶,父母送去學校;玩具亂丟,父母整理;小孩犯錯被補,父母出面說項。孩子未曾從行為結果受到教訓,如何記取經驗之師?
有一句名言“一個母養九個子女不簡單;九個子女養一個母親很困難”這句話道盡“責任分散”的道理。兄弟姊妹之間常常有相互推托責任的行為(父母要子女做家事時,兄弟姊妹常常相互推托是別人的責任),其實只要將兒童的責任規定清楚,很自然會消除推諉塞責的行為。
至于,如何規劃孩子的責任?要點如下:
1、 判斷的依據必需同時考量孩子生理及心理年齡:
父母與子女的責任歸屬之劃分,可用下列圖示表示:
上圖中,越往底部代表子女的年齡較小,父母應分擔的責任較多;越往上面表子女的年齡較大,子女應負單的責任越大。這一個圖示說明:父母應是子女的年齡之增長,逐漸交付生活自理(吃飯、洗澡、穿衣、選擇合宜的服裝、)及居家生活(掃地、澆花、收拾、碗盤、幫忙買生活日用品、)的責任給子女承擔。
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已能夠從事某些活動時,父母則應逐漸教導孩子學習生活自理技巧。例如:一歲多的幼兒已會拿湯匙進食,父母應不要怕麻煩,讓孩子去嘗試。此外,父母也應讓孩子分擔家務。如澆花、收拾碗盤等。讓孩子去體驗為家庭負責。此外,為父母宜將照顧兒童的責任,逐漸轉移給兒童本身,如寫家庭作業、復習功課、整理書包及書桌、準備上課用品。
2、 指導孩子規劃一天的生活
父母應將生活管理的責任逐漸交予子女,然后將執行的責任交予子女,讓他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事事由父母督促。若兒童成長到一定的程度時,應和兒童討論每日生活計劃,例如:放學后,何時洗澡、吃飯、寫作業、看電視、睡覺等。一旦討論完畢,雙方達成協議后,應訴諸文字并每天和子女檢討執行結果。
一旦責任范圍厘清后,其執行的步驟,首先不妨和孩子以討論的方式告知孩子應負的責任有那些,并書寫下來。其次,應用行為改變技術中增強與懲罰的原則,引起孩子履行任務的動機。實施一段時間后,應評估其成效并予以修正。ABC后,父母要隨時提醒自己:一定要堅持到底并持之以恒。
父母若能好好規劃孩子應負的責任,可達成下列好處:
1、避免不必要的爭端:當責任歸屬清楚后,孩子就不會相互推委責任,可減少爭端。
2、減輕家長在家務上的負擔:家事是很繁瑣的,若家中每一份子都各自扛起一些責任時,家長的負擔自然可減輕不少。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肯做事的孩子不會變壞,只有透過實際地去從事某項工作,才能體驗其中的困難所在,從而理解到他人的辛苦。
4、滿足孩子適任的需求:給孩子適度的責任,就是提供滿足孩子成就感的機會。孩子成就感一再被滿足后,便學得自尊、自重,且樂于成為有擔當的人。
@*
(http://www.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