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時會讓人沮喪,因為無法傳遞?或傳達的情感不夠強、不夠有力?情感是行動,也是感受,表達情感與愛的語言,稱為“愛之語”。“愛之語”可以是贈送的禮物、精心安排的陪伴、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每個人對于“愛之語”的表達有不同的感受!
太太從“愛之語”感受被愛的順序是:“肯定的語言”居首,ABC后則是“身體的接觸”。先生感受被愛的順序:“身體的接觸”在先,“肯定的語言”殿后,夫妻兩人相反的選擇,對“被愛”的感受是無法有交集的!
有些父母表現愛子女的方式是購買禮物,然而孩子想要的卻只是陪伴,那么雙方情感的表達就無法交流了,或者應該說無法有著“被愛”的感受!
我們彼此相愛,卻找不到方向!我與逸仔、昕仔做了一個功課,是關于“愛之語”的排列順序。逸仔說,她ABC喜歡“肯定的語言”,末項選擇是“送禮物”。而昕仔的ABC是“身體的接觸”,末項卻是“肯定的語言”。在孩子7歲以前,他們通通都喜歡,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個性與氣質會讓你明顯地感受他們的變化。
厘清“愛之語”的順序,對夫妻、親子間的情感傳達有正面的作用!了解先生、孩子與我之間愛的接觸點,熟悉家人彼此間的“愛之語”,也就是說明白“示愛”的方法是必要的。因此我知道,當我想鼓勵逸仔時,我必須說清楚,能寫張卡片更好。而昕仔則是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我與一些老師、家長們分享“愛之語”觀點時,得到的回應是“難怪有些孩子用說的沒用!”或者“即使用體罰或獎勵也沒效果”,因為有些方法對A是管教,對B 卻是傷害。對“肯定的語言”有強烈需求的孩子,會因為負面的語言產生挫敗感。而喜歡身體接觸、抱抱親親的孩子,父母與老師的身體力行勝過說教。
在所有的親密關系中,相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明白“愛之語”是一種需要,因為我們周遭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交集。有些人,因著不曾被擁抱或是不曾被鼓勵,而成了不善于表達,或是表達不適當的人!
氣質與環境影響著每一個人對愛的感受與順序。當我疲憊或沮喪時,昕仔會用手抱著我說:“媽咪!你怎么了?”,而逸仔則是給我加油的字條或是言語的鼓勵,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原來,孩子用他們感受ABC強的愛來驅逐你的怒氣,“愛之語”是雙向的,能適切地傳達愛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一直認為,父母彼此相愛是給孩子的ABC禮物!而家庭親密關系的穩固得來不易,因為是在酸甜苦辣過程中帶來的真實,更顯得可貴!它是享受,不是認命。觀察與辨識“愛之語”的交集與認識它們在家人心中的順序,可以讓家人的關系更緊密、更上一層樓。◇
──轉載自“米家的慢走與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