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職場后,王文華漸漸發現,「會對話」遠比「會說話」來得更重要。
訪問過程中因為攝影需求,我請王文華隨手拿起一本雜誌假裝在說故事。在沒有真正故事書的情況下,王文華唱作俱佳地說完了小紅帽與大野狼的奇遇記!我發現,除了媒體前、記者會中正經八百的王文華,他還很會說故事,語調、肢體、表情都很到位。
原來,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王文華曾經參加戲劇社,表演訓練讓他在「把話說好」這件事上得到很大的啟發。演戲過程得和對手互動,所以必須用心聆聽對方的每一句臺詞,避免落掉下一段對話。而劇場也不比一般社交場合,偌大的空間里,如何讓每位觀眾無論距離舞臺遠近,都可以清楚聽見每句臺詞?透過抑揚頓挫和身體語言「把話說清楚」也成了一門功課。
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吧!加入戲劇社或許是個巧合,但王文華不諱言這個訓練的確有助于日后和他人對話時更順利,所以他不斷建議,如果有機會,每個人都應該去參加一、兩堂表演訓練課程。
王文華又舉了一個例子,有次雜誌社邀請他幫忙宣傳十二年國教的優點。影片中王文華想告訴年輕學子在十五歲時透過讀書考試之外的翻轉性思考規劃未來。這樣的主題在年輕人眼中可能稍嫌八股,但影片結尾王文華提出:「十五歲的人生該如何翻轉?就是這樣!」接著立刻躺在籃球場的水泥地上,用手腳將身體撐起,鏡頭帶到他的臉,王文華對著鏡頭說:「人生就該這樣翻轉!」不同于一般呼口號式的演說結尾,透過肢體忽然來段有趣的畫面的確讓人印象深刻。
有了大學時期戲劇社對于說話技巧的潛移默化,以及多年演講和主持的經驗累積,王文華認為,會說話不代表巧言令色,更不是要你賣弄學問、每次都說一些大家不懂的大道理!
有一次有個朋友問王文華,打噴嚏代表有人在想你,那咳嗽呢?王文華說:「咳嗽就代表感冒了,要多穿衣服。」這般回答乍聽之下或許沒有情趣,但卻合理,不用故弄玄虛說明大道理、也不用硬想一些無俚頭的答案。或許還能讓大家感到幽默,博得現場眾人一笑。
從小到大在面對群眾就不會害羞的王文華,「說話」更非難事。但是,到了職場后王文華漸漸發現,「會對話」遠比「會說話」來得更重要。在他眼里,自己一個人的獨腳戲有時候根本不具任何溝通功能,頂多就是訊息傳遞。但會對話可就不同了!回想戲劇社的訓練,王文華覺得對話的根本在于聆聽,溝通的當下千萬不要急著表示意見,先花一點時間聽聽對方需求溝通效果ABC事半功倍。否則,因為欠缺聆聽而生的無效溝通就如同舞臺上的演員接錯臺詞,牛頭不對馬嘴,白談了!
王文華的肢體動作和想像力相當豐富,看到點心盤里香噴噴的小西點,覺得可愛、立刻演起戲來!
※本文內容授權自《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每週五、六、日出刊,提供的吃喝玩樂、消費生活訊息,透過深入淺出的磚題報導,發掘好吃、好玩、好逛、好康情報,帶領讀者享受生活樂趣、解決生活問題,是ABC具實用性的媒體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