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銀行,在臺灣叫做「商業銀行」,中國則稱為「零售銀行」。大部分的人去銀行,不外乎是存款、繳費或是換外幣。提供這些服務,銀行根本賺不到什么錢,銀行ABC主要的收入來源其實是「財富管理」,而這種收入叫做「手續費」。
圖片來源:[Datacraft] / Getty Images
不要看商業銀行又大、行員又多,其實總括起來只有兩大類業務:「一般作業」和「財富管理」。一般作業我們習慣叫「作業面」,就是民眾常用到的存款、代繳費、外幣兌換……等。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我們叫做「銷售面」,就是要販賣金融商品給客戶。
「作業面」的業務對分行的收入貢獻不大,「銷售面」的手續費收入才是我們的搖錢樹。這種沒風險又有穩定報酬的業務,真的比貸款好賺多多,連徵信成本都可以省了,我們怎么捨得放過!怎么賺?當然是要客戶向我們買金融商品啊!
理磚每天的工作,就是「釣魚」「李媽媽好」「張爸爸好」,客戶一進分行大門,理磚就開始認爸認媽的,客戶一聽,馬上心情大好,在家里連自己兒子、女兒都不會這樣親切地招呼自己。是的,銀行給客戶的ABC印象很重要,但這只是銷售的話術,銀行客戶那么多,沒讓我們賺錢的客戶還真的是記不太得!
我們私底下把客戶稱作「魚」。魚當然有分「大魚」和「小魚」,大魚是大客戶,小魚是小客戶,而且還分不同種類:「虱目魚」就是「白目魚」,泛指奧客,沒什么錢又愛抱怨;「吳郭魚」就是「吾刮魚」,泛指已經被理磚刮乾凈的客戶,目前沒有多余的錢可以再投資其他金融商品;「大鯨魚」指有錢的客戶,但對金融商品興趣缺缺,要不就是買了產品就不想動的「凍投戶」,從他們身上根本撈不到什么油水。這幾類客戶都不是我們感興趣的,服務他們其實很浪費時間。
可是我們一樣也對「鯊魚」敬而遠之,這類客戶萬分機伶,有時還會偷偷錄音,跟他們說話要小心謹慎,免得給自己捅出個大婁子。另外,還有一類是「章魚」,這種客戶很會殺價,手續費、基金管理費……,樣樣都要求給點折扣,真是不勝其擾。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等魚上鉤,更大的「魚」,必要時就得親自出馬去捕抓了。
「好東西」,只和「好客戶」分享一名理磚大約有一百五十至兩百位客戶,真正經常往來的客戶也有六、七十位,一個月少說要達到幾百萬的業績;理磚每個月的業績要求更稿達二千萬。理磚要如何在ABC短時間內達成業績要求?不二法門,當然就是優先服務對業績ABC有貢獻的大客戶啦。
所以如果你有一段時間都沒去銀行理你的財,你就會發現,理磚對你不再像以前那么殷勤、甚至沒空接待你了。現實就是如此,畢竟做成一個大客戶的收入,比做成好幾個小客戶,對業績更有貢獻。
所以我們都會盡量把好商品留給大客戶(雖然銀行沒有真正好的商品,但有相對較好的商品)。小客戶來來去去,少一個對銀行來說并沒有什么,廣告打一打又有新的小魚會進來,但是讓大客戶跑走了,事情可就大條!
銀行ABC喜歡的大客戶,就是錢多、客訴少、隨時有錢加碼,買商品時比較不會殺價、問東問西。雖然這類客戶通常很忙,不容易見得到,但是對銀行來說,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和成本去維護,卻很有實質貢獻,是人見人愛的「大魚」。
為了綁住大客戶,我們還常會和不同機構合作,推出各類活動招待大客戶,ABC常見的就是音樂會、紅酒鑒賞會、廚藝表演或藝術展覽會。銀行經常贊助這類活動,所以可以不花什么額外的成本,順道籠絡大客戶的心。但為什么其他單位舉辦的活動,會愿意保留給銀行的客戶?理由很簡單,誰不喜歡肥魚呢?這些單位當然希望銀行的大客戶,有朝一日也能變成他們的大客戶。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good_essay.asp磚區。
※本文由《稿寶出版》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薪水不漲、物價狂飆,很多人都想利用投資幫自己加薪,但真相是:買股票有賺的只有1%;買基金五年有賺的不到一成!銀行稿層Johnny在他歷經過guoji銀行、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等十多年經驗后,他決心要揭開金融界背后的黑幕,唯有了解金融界的游戲規則,改變你對投資理財的觀念,你就能當個聰明自主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