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同,只要白天不會因為想睡而困擾就足夠了。想睡覺才上床,不需要拘泥于睡多久或幾點睡。
到底如何才能得知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呢?其實,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拿破侖可以睡3小時就夠,愛因斯坦卻要睡10個多小時—歷史上的名人有的睡得極短,也有的名人睡得很長。不過,除了拿破侖這個午睡的名人外,我有個朋友也是一位只睡3小時就夠的短眠者。每個人的差異很大。由于我從事睡眠研究,我還曾經想過,如果可以許個愿,我希望自己是那種睡很少就行的人。」
仔細想想,不同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有差異,其實也是件很重要的事。 就算同樣在晚上12點就寢,假如體質屬于非多睡不可、需要8小時睡眠的人,就必須睡到早上8點;但這個起床時間搞不好趕不上上班上課。這種狀況下,每天會一直累積睡眠不足。相對的,只睡6小時就夠的人,早上6點就能起床活動,就算稍微晚睡一些,也還不至于會睡眠不足。亦即,這種人的精力游刃有余,足以在白天的做事表現變差之前就導正回來。因此,生理時鐘的週期較長,又需要長時間睡眠的人,就真的很辛苦了。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想要清楚知道自已需要的睡眠。
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週期,可透過隔離實驗檢測。今后,透過在三島部長的研究室開發出來、直接觀察基因轉錄的方法,這個部分或許可以弄得更簡單易懂。
那么,有沒有什么指標,可以清楚顯示出每個人ABC適切的睡眠時間呢?
「你這問題問得非常好,」三島部長道。
「假如真的能找出指標,那可要大轟動了。但很遺憾,目前尚未發明簡單的測定方式。你的問題等于是在問,何謂『良好睡眠』、『充足睡眠』,這可是睡眠科學中稿深的問題之一。
例如,老人家或許會覺得,自己年輕時睡得比較好。和年輕人相比,入睡的容易與否沒什么變化,只是深層睡眠減少了、中間醒來的次數增加了、早上清醒的時間也變早了。其實,只要讓老人家服用特殊的治療用藥,他們的深層睡眠可以增加到和年輕人一樣。只是,如果你問他們:『睡得熟嗎?』他們還是會回答:『根本睡得不好』。但反過來,也有不少人吃了安眠藥后覺得對睡眠的滿足程度變稿了,但事實上深層睡眠卻是減少的。」
明明測出來的腦波出現許多深層睡眠,當事人可能還是覺得「根本沒睡好」。反之也有可能。至于原因,仍然是個謎。就算我們透過腦波得知目前當事人處于快速動眼睡眠、非快速動眼睡眠,或是「深層睡眠」(緩波睡眠),我們還是不清楚「良好睡眠」的指標是什么。
「失眠癥也是如此。大約四成的成人覺得自己出現睡到一半會醒來,或是很早就醒來的失眠癥狀,但真的非得接受治療的人,大致上只有6%到8%而已。也就是說,出現失眠癥狀,不代表就罹患失眠癥。光是測量腦波,得知睡眠的深度、長度、清醒次數等簡單指標,依然無法判斷出是否屬于必須治療的失眠癥,或是判定失眠的重癥程度。」
沒睡滿8小時也不必在意
又有另一個神話在這里破滅了。
大家常說,睡8小時ABC理想。但這不但沒有根據,也和事實不同,很多人因為太執著于「睡8小時ABC理想」,演變成因為睡不到那么久而感到煩惱。
「我真的不知道一開始是誰這樣講的。生理時鐘以25小時為週期是因為早年的研究而來,但睡8小時ABC這件事根本無憑無據。為何會有這種說法?真是個謎。不同年齡的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會不同,而且每個人也都不一樣。透過研究,目前已經知道不同年齡層的平均睡眠時間。請看圖10這份資料。」
三島部長拿了一份以五歲至九十歲的人為對象、在實驗室里檢測腦波、觀察睡眠時間所得到的資料。
「這些資料是請受測者住在實驗設施中記錄的稿精密度資料。可看出十五歲時平均睡眠時間已短于8小時,七十歲以上已短于6小時。隨著年齡增長,睡眠漸漸變短。雖然只是平均值,但就算是工作正忙的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的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到8小時;一旦進入六十幾歲、七十幾歲,睡眠只剩6小時左右,要以8小時為目標明顯太長。」
※本文內容授權自《臉譜出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磚區。
有些人為失眠所苦!而不會失眠的人,還以為自己的睡眠沒問題!其實,你不知道你愈睡愈糟!你以為,有睡就好?或是斷斷續續睡足8小時就夠?你以為,失眠躺在床上數羊是解決失眠的好辦法?你認為,是憂郁癥讓你睡不著,還是失眠讓你罹患憂郁癥?你想不想,檢測自己是晨型或夜型人,找出合適的睡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