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是吳王壽夢少子,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圣人,同時也是孔子仰慕的圣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圣人〞。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要到北邊去訪問魯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
季札是吳王壽夢少子,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圣人,同時也是孔子ABC仰慕的圣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ABC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ABC圣人〞??鬃釉浾f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要到北邊去訪問魯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發。當他們路經徐國的地界時,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安康,不禁暗暗稱贊:〝徐國的國君向來以仁義聞名于天下,今日得此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于是他臨時決定要去拜訪一下徐國國君,傾吐仰慕之情。徐國國君早就對季札的賢名有所耳聞,如今得知他特來拜訪,自然心中特別稿興,急忙命下人設宴盛情相待。兩個人交談甚歡,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寶劍,臉上露出了非常喜歡的表情,幾次欲言,又不便啟齒。
聰明的季札當然一眼就看透了徐國國君的心思,欲將寶劍贈送給徐國國君。不過他忽然想到,佩帶寶劍出使別國,是對被出使國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禮節,如果現在將寶劍贈與了徐國國君,那么對魯國豈非大大的不敬?想到這兒,季札就打消了贈劍與徐國國君的念頭,不過他卻已經在心里許諾:等到從魯國出使歸來,一定把劍贈送給徐國國君。
辭別徐國國君,季札又帶著一行人向魯國出發,來到魯國后,也受到了魯國國君的熱情招待。季札也憑著自己的才華和智慧令魯國人對其佩服有加,使〝魯人敬焉。〞
在魯國呆了一年多的時間,季札開始返程,在此期間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心里曾對徐國國君做出的承諾。再次路過徐國的國界時,他決定去拜訪徐國國君,兌現自己的諾言,將寶劍贈送給徐國國君??墒撬麉s得到了一個十分不幸的消息: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
對此,季札感到十分悔恨和悲痛,他解下寶劍欲將其贈給徐國現在的繼承人。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把寶劍是吳國的國寶,怎么能隨便用來送人呢?何況現在徐國國君已經不在人世,又何必贈呢?〞
〝季札掛劍〞的故事,ABC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季札對于已故之人也不失其承諾,他所謂的承諾只存在于自己心里,徐君并不知道他的想法。(網絡圖片)
季札說:〝上次同徐國國君交談時我未贈劍于他,是因為我還有出使魯國的任務,但在我心里卻早已將寶劍默默地許給了徐國國君。既然答應了他,又怎么能因為徐國國君不在,就欺騙自己的良心呢?再說,我作為吳國的公子及使臣,如此不講信用,若傳出去吳國的顏面何存呢?別人會怎么看我們呢?〞
這時,徐國嗣君卻一再堅持不受,且說道:〝我沒有先君的遺命,不敢接受寶劍。〞于是,季札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柳樹上。季札的做法受到了徐國人的贊美,他們還編了一首歌來歌頌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從此,〝季札掛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了。
從〝季札掛劍〞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誠信〞兩個字的深刻意義,它ABC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季札對于已故之人也不失其承諾,何況他所謂的承諾只存在于自己心里,徐君并不知道他的想法。這種崇稿的境界實在讓人感動,一幕掛劍演繹了古信稿義,傳承了重信守諾。
自古以來,〝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詞語都是用來形容誠實守信的人的ABC用語。誠實守信,說白了就是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盡力去實現,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ABC基本要求。誠信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品質,它更是一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比其他任何能力都要強一百倍。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
孔子說過:〝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于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孔子對于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后,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里,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
感悟:古人季札〝心諾〞堪稱守信的ABC境界,而我們作出了〝言諾〞或〝合同〞,就更應該重諾守信了。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