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Cheers雜誌第105期 ;文/史書華;圖/黃明堂】
政府為了要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不管是要大學生繼續留在學校學習,或是在政府補助下去企業學習,坦白說,我不太贊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臺灣的大學生留在學校太久了。
我們用太長的時間學習學術上的課程,卻沒有真實和社會接觸的經驗,沒有用更寬、更廣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未來。
抬起頭來,尖銳的觀察大環境
英國有 Gap Year 的傳統,稿中畢業要你用一年的時間,不管做志工、到海外學習、workingholiday(打工度假)也好,就是不要待在學校;德國也是,國中有一年學生的暑假作業是:自己去找份工作。
先了解外面環境,到稿中后,還有交換計劃,可以到鄰近當交換學生。有很充裕的管道要你走出自己的圈圈、跳到別人的環境,在選擇大學志愿時才會更了解自己的選擇。
對年輕人來說,讀書不是一直低著頭,而是反過來,在某種情形下要抬起頭,更尖銳的觀察整個環境,當你再回到自己讀書的領域時,可以不浪費時間。
這樣的情形下,可以分幾種狀況去分析現況:可能有一群學生本身有條件到國外游學,或是幫自己找到出路,這樣的同學已經規畫好未來。
我們要去創造環境,讓年輕人有被壓迫的感覺、有想要從中掙脫出方向、迸出頭角的動力;另外一部份同學可能真的需要輔導,我們應該先從不同狀況來分析,再提供資源,而不是讓同學覺得「如果不用政府資源是浪費的」。
不要再用過去模式尋找未來出路
我常在各地看到許多不同的年輕人,用非常少的錢、背著包包走遍世界,在決定下一步方向前,先真切了解世界的變化。我認為臺灣年輕人已經到了那樣的條件和環境,但我們目前還是把學生保護在學校里。
事實上,上一代的成長pattern(模式)已不再,如果還用過去模式尋找未來是危險的。不是一味要把學生趕出學校,但我必須用很殘酷的口氣對年輕人說,現在,你必須用更快速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未來,了解每一分、每一秒你所投資的時間和機會,如果你還在想獲得學歷就能獲得工作,機會其實就沒了。
我現在回頭來看,CEO所需要的條件中,有8成是考試考不出來的,管理者必須有溝通力、有熱忱、有堅定的判斷能力、有寬廣視野,這些都是你必須親身體驗工作、實際參與才能得到。
及早品嘗真實社會,否則失去的不只是機會和考驗,還有耽誤到自己的成長空間。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05期】
延伸閱讀:
戴勝益:別怕 「仿冒」好人生
求職忌探隱私?公開明星企業「面試決勝題」
碩士站街頭給人鞠躬?ABC份工作教我「彎下腰」
不和同事做朋友?5個「你該離職」的警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