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前的周五叫耶穌受難星期五(Karfreitag),而Kar是古德語“痛苦”、“受難”、“悲傷”的意思。基督徒相信,這一天耶穌被捕后,被羅馬士兵鞭打、嘲笑、吐口水,并戴上荊棘編的冠冕背負十字架走到被釘十字架的地方,ABC后受盡煎熬痛苦而死。因此這一天應該在“寂靜”中度過,期待他周日重新復活升天。根據《圣經》的記載,耶穌是自愿背上十字架走向死亡的,他用自己的痛苦和鮮血救贖了人類的罪惡。
教堂此時舉行彌撒,而通常一切裝飾都將拿掉或罩起來,永恒之火熄滅,蠟燭都拿掉了——這是黑暗的、痛苦的時刻。基督教徒在耶穌受難日通常不吃肉,這一傳統擴大到社會上,因此有很多德國人平時周五也戒肉。
但是幾百年前,施瓦本一個“業余和尚”卻耍小聰明,在齋戒期間偷肉吃。他把肉剁碎了拌在綠色調料里,并且外面還包上面皮試圖蒙混騙人——這就是德國餃子的來歷。
齋戒期天上掉下一塊肉到雅各布腳下
德國施瓦本地區的特色食品——德國餃子。 (FloSch/維基百科)
有關施瓦本餃子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版本廣為流傳,被公認為是這種面食產生的原因。
17世紀30年戰爭期間,一個年輕的居士有一次意外得到一塊肉。這個年輕人叫雅各布,有一回一個小偷的贓物掉了,正好掉在他腳下。他把這一包東西背回修道院,發現里面有一塊寶貴的肉。戰亂總是和饑荒連在一起,雅各布很久沒有見到肉了??墒驱S戒期還沒有結束,不能開葷,這令雅各布非??鄲溃恢廊绾文馨讶夥诺烬S戒期后。冥思苦想了很久,離耶穌受難星期五只差一天了,他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把肉剁碎,從園子里摘了很多菠菜、調料,幾樣東西混起來讓人一眼看不出肉來。但他還是心虛,所以又用面皮包在外面掩人耳目。不過,主是ABC的,再怎么欺瞞也無濟于事,所以施瓦本人把這種食物叫做“欺主餃子”。
施瓦本餃子德文叫Maultaschen,這是因為雅各布所在的修道院叫Maulbronn,ABC早這種餃子是以修道院的名字命名的,叫做Maulbronner Nudeltaschen,后來人們把這個長長的名字簡化了,就變成了今天的Maultaschen,也就是中國人私下里叫的德國餃子。
德國餃子有很多種,每個地方甚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餡料和做法,但傳統的施瓦本餃子餡有碎肉、香腸邊角料、調料、菠菜,通常是水煮,加肉湯一起食用。從德國餃子餡的成分,一些外地人拿施瓦本人開玩笑,認為這種食物就是當地人的寫照。巴符州施瓦本人是德國公認的節儉族,主婦都很會過日子,她們善于用一些不上臺面的邊角料加工成有模有樣的盤中餐,這種餃子就是施瓦本勤儉精神的典型代表。
了解德國社會的ABC途徑——室內拓展項目歐洲生活網:
www.tuozhanm.eu
(責任編輯:賈南)
相關文章